English

和而不同 共推经典普及

2008-03-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魏安 本报记者 王保纯 我有话说
传统文化中有些思想成果,确为今人所未道,故而必须古为今用呢?

金:我觉得你对古为今用的要求未免太高了。古人有些思想即使今人也说过,但不如古人说的精警有力,那就不妨古为今用。比如“惜阴”的思想古今都有人说,但谁也说不过古诗中的四句话:“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年轻人都知道这四句话不是很好吗?如果你定要讲“今人所未道”的思想成果才有必要古为今用,那么就我所知,这样的思想成果在中国传统艺术论中就比较多见,尽管其中有不少还只是“半成品”,有待后人继续研究,但已经触及的艺术奥秘却是精深的。至少我个人未见今人、洋人对此有所论述。

记者:我想,我们不聊那么远,就来说说《论语》吧。《论语》中有没有确为今人所未道的思想成果呢?

金:说《论语》就使我想起一件事。1988年1月,世界上有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了一个宣言,其中第一句话就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我当时在有关报道中看到这个话,心里觉得这些诺贝尔奖得主未免说得浮夸,孔子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智慧呢?但是,后来世界上发生的种种事情,使我渐渐感到这些人说的话不是标奇立异,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的确有一点预见性。当然,我并不知道这些人对孔子究竟有多少了解;也不知他们所说的孔子智慧究竟指什么而言。但我个人面对当前的现实世界,觉得《论语》中至少有两句话是与人类的存亡有关系的,那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与民族为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可行之路。然而现在世界上就是有人容不得“和而不同”,他们有的想独霸天下,有的搞“鱼死网破”。这种情况如不改变,在战争武器越来越高科技化的现在,的确有个存亡问题摆在人类面前。中国人现在在国际事务中大力宣讲“和而不同”,真诚表达我国的和平愿望,这实在是古为今用的范例。

“和而不同”这个思想其实也不是孔子原创的。在他之前,已有周幽王时代的史伯和春秋时的齐相晏婴说过类似的话语。但孔子仍有他的贡献,那就是他把“和而不同”与“君子”相联系。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只从道理上接受“和而不同”,那还不够;你还必须有相应的高素质与好品德,才能使它见之于实际的言行。这个说法与我对世事的阅历是相符的,所以我很相信他这个话。

在孔子的智慧中,还有两句话也可能与人类的存亡有关系,那就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礼记・中庸》)。“中庸”的意思就是不偏不倚,也就是说做事情要懂得“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不要做过头,也不要不到位;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说要把握比较准确的度。这为什么也与人类存亡有关系呢?因为小至个人、大至国家,假如过于任性偏激、处事无度,都会造成这样那样的恶果,既伤了他人,也害了自己。由于“中庸”的意思大致上就是“有度”,所以似乎不必拿来古为今用了。无数的人已经从现在思想、现在语言中学会说“有度”了。但是,孔子把“中庸”、“反中庸”与“君子”、“小人”联系起来,这还是非常深刻而富于人生阅历的。我想,不论古今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真心赞同“中庸”或“有度”的,也常常放在嘴上说,但到了利害关头却往往把“度”忘了,说话行事无所不用其极。所以要真正做到处事有度,那还是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与品德的。每当想起这些,我就自以为懂得了儒家为什么强调“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是很大的智慧。

记者:北师大于丹教授在央视解读《论语》,在大众中引发读《论语》热潮。这种传播方式,跟以往学者的书斋研究不完全一样,目前又出现了争议,您怎么看待?

金:我和于丹教授素不相识,但我对她所做的研究工作很关注,也很肯定,尤其为她所取得的成功感到高兴。这主要因为我最关心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宏观处境和发展前景。刚才我已谈过优秀传统文化与广大群众的距离问题,现在还要专门说说各类古代典籍令人担忧的情况。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中华民族极为可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然而现在却出现了广大群众读不懂典籍、不了解也不关心典籍的情况。假如古代典籍终于因完全失去群众基础而成为一堆故纸,那么大量的思想精华和民族智慧也将随之湮没,这就将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使广大群众对古代典籍更加关注并增进了解,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无过于使一些最重要的典籍能通过电视来作面向广大群众的解读;因为众所周知,在传播领域中“触电”的效果是最大的。但是“触电”又有个收视率的问题,在我看来,当今之世,即使请真正的国学大师到电视台开讲,也不见得会有多高的收视率。总而言之,我对传统文化与古代典籍的处境与前景可以说既深切关注,又很不乐观。正因为怀有这样的心态,所以当我看到于丹等多位专家在电视中开讲并获得成功,心里就感到非常高兴。他们的宣讲是面向群众的,也是力求古为今用的,这也是我长期以来一直期盼并一再呼吁的,所以我对他们所做的工作深表肯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