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纪念中国船舶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

2008-10-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谭作钧 我有话说

管理水平显著提升。80年代初期,中国船舶工业尚在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生产效率不高。以建造一艘6万吨级散货船为例,我国造船厂建造周期为18个月,船台周期为5.5个月,人均年产量为50吨/人年。1981年全行业利润总额仅1亿多元。而今天我国建造7.6万吨级散货船,建造周期仅为

8个月,船台周期2个月。一批新建的船厂,如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多项管理指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外高桥造船公司建造17.7万吨级好望角型散货船,建造周期仅为8个月,船坞周期3个月。2007年,船舶工业全行业实现利润突破200亿元。中船集团公司实现利润140亿元,销售利润率远远超过日、韩先进造船集团。

这四个“显著提升”,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改革开放30年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由自我封闭到国际性产业的历史性飞跃,开创了我国船舶工业的新局面。船舶工业发展,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

勇于实践经验宝贵

回顾历史,30年来,船舶工业最重要的实践,同时又是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了三大转变。

一是从国内单一市场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变。

船舶工业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同志的一个著名指示为起点的。1977年12月6日,刚刚恢复工作才几个月的小平同志,从一个具体的工业部门入手,开始了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他指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小平同志的指示,使造船人真正开始解放思想,审视国际市场,真正开始探索改革开放之路。80年代初,船舶工业把香港市场作为突破口,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桥梁,陆续签订了77艘出口船的合同,其中既有27000吨的散货船,也有300吨的小货轮,迈出了真正打进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在国际竞争中,为尽快缩短和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技术差距,船舶工业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世界各国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从1979年开始,船舶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工作。在硬件和软件的引进上,以软件引进为主。因为软件是创新的基础,可以长期发挥作用。为此,船舶工业集中资金,重点引进了50多项世界先进船舶制造技术和关键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先后搜集了世界7大船级社上万个造船标准和技术规范,翻译、出版了8900万字国外标准、规范及工艺资料。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方式,沿海骨干船厂率先与日本造船企业对口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技术合作关系,从工艺技术、操作规范到各种规章制度、现场管理等,全部按国际规范要求实施。船舶工业还制定了灵活的竞争策略。在经营上,先以价格优势争取订单,逐步做到随行就市;在船型选择上,从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工艺、技术比较接近的常规船型做起;在船舶设计和配套上,对国内暂不能满足需要的,先从国外进口“以进养出”,在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之后,逐步“替代进口”;在生产安排上,先把地理条件优越,技术力量雄厚的沿海军工骨干企业推上一线,积累经验后,再向内地和全系统推广。科学、果断决策,使船舶工业迅速跻身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出口船舶占造船产量比重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上升到70%以上;年出口船吨位由1981年的6万吨,上升到了2007年的1550万吨;船舶产品已进入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造船强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企业从少数骨干船厂发展到绝大多数科研院所和数十家配套企业。船舶工业已经成为真正的外向型产业。船舶出口有力带动了军贸、外轮修理、海洋工程、机电产品出口和国民经济几十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作为我海军环球航行主战舰的新型导弹驱逐舰113舰。

二是从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的转变。

改革开放之前,船舶工业所在的六机部属军工部门,七十年代最高年份军品产值占工业产值8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而当时中国船舶工业正面临军品任务锐减,民品订货不足的双重压力和国际船舶市场第三次大危机的严峻挑战。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军民结合”,为船舶工业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从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的重大转变,船舶工业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技术落后,军工战线过长,军品科研经费不足的三大困难,重点从三个方面狠下工夫:

一方面,针对发展民品需要,加快技术改造。改革开放之前,船舶工业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主要为海军服务,在资源配置上以适应几千吨级以下中小型舰艇为主。面对发展民用船舶建造,我国船舶工业对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大型民用船舶造修能力明显不足。为此,船舶总公司发挥整体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投入,确保大型造修船坞的建设和重点船厂的技术改造。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通过强化技术改造,造船能力由80年代初的80万吨上升到90年代的260万吨,迅速改变了大型造、修船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初步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从北到南分布合理的船、机、仪配套,大、中、小船舶并举的造、修船格局,具备了建造和修理3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的能力,使我国船舶工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抢占了一席之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