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主创新 辉耀皖江

2008-11-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安徽省芜湖市调研组 我有话说

无沿海沿边、毗邻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无能源、矿产的资源优势,无经济特区、保税区等的政策优势。在几乎没有任何特殊优势的情况下,芜湖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后发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崛起。芜湖发展的鲜明特征,就是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经过多年努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比较完善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已在芜湖初步建成,2007年科技进步对芜湖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

芜湖30年的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立足科学发展,高举自主创新大旗。当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创新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芜湖的实践为广大中西部地区探索了一条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路子。

芜湖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

芜湖是一座饱含徽文化灵秀之气的美丽江城,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全市现有人口230万,地域面积3317平方公里。

1978-2007年的30年间,芜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7.45亿元增长到581.12亿元,由全省第九位上升到第三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财政收入从2.45亿元增长到105.16亿元。

――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从392元和95元增加到13234元和5208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6.7平方米和8平方米增加到18.4平方米和34平方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类全日制学校由249所增加到733所,其中高等学校由3所增加到10所。基本实现了养老、失业保险的全覆盖和城乡低保的应保尽保。

发展经验和主要做法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芜湖发展的关键所在

芜湖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形成了具有突出特点的产业发展道路。

1.有所为、有所不为,培育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

芜湖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确定了汽车、新型材料、电子电器3个支柱产业。2007年,三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456家,占全市52.2%,完成产值74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7.2%。

2.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围绕三大主导产业,芜湖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始终着力引进“好、大、高、外”项目,同时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提高产业集聚度和集中度。

目前,汽车产业已形成65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零部件企业达到400多家,2007年汽车工业实现总产值292亿元,对芜湖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4%。空调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超过600万套,家电微电机生产能力超过3000万台。

3.集中发展、节约资源,打造各具特点的县域经济

芜湖认识到发展工业必须走节约资源、集约发展之路,提出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思路,结合3县4区各自不同条件,确定了绿色食品、机械加工等作为其各自的特色产业,避免了相互之间的产业雷同和无序竞争。

(二)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形成自主产权、自有品牌,是芜湖发展的鲜明特征

芜湖着眼长远,持之以恒,实现了自主创新政策的连续性。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

1.构建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

芜湖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推动自主创新。

(1)优化创新环境

芜湖市先后制定了引进人才、奖励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同时,加强了对“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的弘扬,营造了适合创新的良好氛围。

(2)构建创新平台

芜湖相继建立了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市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长江产权交易市场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及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了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

(3)加大创新投入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芜湖在财力偏紧的情况下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贷款贴息、奖励、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07年投资规模达到2.6亿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