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座学院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反哺

2008-1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我有话说

在国内外林立的服装学科中,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选择了一条与地方区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他们立足福建省服装产业,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方向,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整体水平较高的服装学科,使服装学科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先进、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重点学

科。

为此,他们切实研究福建地域服饰文化特点。福建依山傍海,既是“东南山国”,又是“闽水泱泱”,沿海与山区地理环境反差大,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为振兴当地服装产业,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提出:立足本省的服饰文化,从独特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取材。

福建地区最具有特色的服饰包括客家女服饰、惠安女服饰、湄洲女服饰和浔埔女服饰。由于时代变迁和地缘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形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在服饰文化上表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如福建的客家人绝大多数住在闽西,闽西多山,是福建较内陆的地方,普遍生活较贫穷,民风保守;惠安、湄洲和浔埔是福建沿海地带,经济较繁荣,民风较开放。福建罗源和宁德两地是历史悠久的畲族聚居地。一千多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畲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畲族文化。湄州岛位于福建中部的湄洲湾口,这里是闻名遐迩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也是极具闽南地域特色的湄州女服饰的发源地。

因此,保护、挖掘、传承和发扬民族服饰技艺和文化,改变当地服饰文化流失、弱化的现象,解决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服饰改革;同时利用民族服饰现代化设计的手段,既保持服饰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这些都成为服装与艺术工程系需要着重研究的现实课题。

“首先,我们通过采风实践教学环节,对畲族、惠安、浔埔、湄州女服饰文化进行了较深入的调研。”服装与艺术工程系主任甘应进教授介绍说,从2007年开始,服装系就以福建省的服饰文化为基础,到罗源、宁德、惠安、浔埔、湄州岛等地进行服饰文化采风。少数民族奇异的服饰、独特的头饰、古朴而繁琐的婚礼、古老的民歌语言,是师生们考察的重点。

他们帮助畲族群众把当地的服饰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甘应进教授说,畲族文化中畲族服饰制作、畲族婚礼等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生们在采风中收集到畲族的服饰及头式特点,并以图片、图像及摄像资料保存下来,以抢救、收集、整理民族服饰文化,为系统地研究畲族服饰文化奠定了基础。学者们重点研究了畲族服饰中的一个重要配件――彩带的织法、原料和纹样,并为保护畲族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传承人和接班人。

这是一幅美轮美奂的服装设计作品:以畲族的凤纹图案为设计要点,采用扎染的设计手法,采用红、黑两种色彩搭配,并运用立裁的剪裁方法,设计出了一系列作品。它的作者是闽江学院服装系08届毕业生孙丽红。在服装系的走廊上,挂满了这些充满地域色彩的设计作品。为培养民族区域服饰的后起之秀,闽江学院服装系以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为舞台,体现民族服饰文化。系里引导学生以福建畲族女性服饰、惠安女性服饰、客家女性服饰、湄洲女性服饰、浔埔女性服饰等六个福建女性服饰为题材,进行毕业作品设计,根据民族服饰元素,如图案、服装结构等设计一系列的现代化作品。

同时,他们还以科研为基础促进服饰文化研究:该系在2007年召开了以“海西服饰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陈东生教授主持的“福建客家服饰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正进行结题鉴定,《福建畲族彩带纹样释义》、《福建宁德霞浦地区畲族女性服饰图案探议》等论文相继在权威刊物发表,《福建畲族女性服饰研究》获福建省教育厅B类课题。在历年“5.18海交会”上,服装与艺术工程系配合福州市政府参与策划了“长乐纺织服装节”、“亚洲纺织服装福州高峰论坛”、“中国牛仔服设计大赛”等活动,在业界内外获得良好反响。

他们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不断为企业提供纺织服装工程技术、艺术、文化咨询服务。2003年建系之初,服装系就与长乐市纺织公司签定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协议,并派教师到长乐进行调研,向长乐市递交了“关于长乐市针织行业的调查报告”,为长乐纺织产业发展提供行业决策咨询服务。此后与福建省纺织协会、省纺织工程学会、福州市服装协会、福州市纺织工程学会、长乐市纺织工业局保持着密切交流与合作。同时,该系与福建省纤维检验所、福州市服装协会十余家部门、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

“我希望,福建的地域服饰文化能通过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的全体师生的努力保护和传承下去。”甘应进教授这样说。

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省自明代以来一直是我国工艺美术的“宝地”,其工艺美术产业与文化,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及对外交流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明代中国与琉球的交往,主要以福州为基地,产品以福州的漆器、瓷器、寿山石雕为主。清代起,福州的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已成为福州开放和交流的两张“名片”,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特别是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并誉为中国工艺品的“三宝”。此外,福州的软木画、木雕、牙雕、人造花、漆画、漆筷、刺绣、角梳、纸伞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然而,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型企业居多,多数企业科技开发费用投入较少,企业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如脱胎漆器,前些年还是沿袭传统的老艺人带徒办法,创新不足,像款式设计、色彩搭配方面力量尚显薄弱。同时,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稀缺,也成为制约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