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南昌大学

2009-02-2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昌大】精神

格物致新厚德泽人

南昌大学党委书记郑克强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

1300多年前,满怀才情的王勃站在赣江

边的滕王阁上举目西望,写下“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千古佳句。

白驹过隙,匆匆。

转眼,今日已成昨日,昨日已是回忆。

如今迈步前行,只争朝夕。

在赣鄱大地的无数先贤筚路蓝缕、孜孜以求的高等教育办学史上,曾经有过机遇的稍纵即逝,也有过万事蹉跎的无奈喟叹。当新世纪的曙光洒落天地,青山绿水间,渺渺前湖畔,循着历史的回忆,此一方地灵人杰处,恰是南昌大学新的创业之基,梦想之旅。

携一缕前湖之风,穿越气势恢弘的白玉红砂校门,举目处,一山香樟,葱茏青苍;半坡鲜绿,清香怡神。于青山翠樟之间的校训墙中,赫然在望的是“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的校训。这是自宋代以来,悠长文脉,千年理学智慧给予今人的深刻昭示与丰富启迪,激励着新一辈昌大人以桑梓地的文化传承为荣,把握综合创新之道,寻觅自强不息之途。

根之茂者实遂,膏之沃者光晔。于赭红校训墙之间,南昌大学校徽正中的那一株盛年樟树,化遒枝为笔,倚白玉作案,挥毫之间,画绘出其近一个世纪的艰辛岁月,书写出昌大生生不息的顽强里程。樟树是江西的省树,更是南昌大学的精神之树,她的枝枝叶叶总关情,她深深地融入了师生的血脉和心灵,她是南昌大学学子心目中永恒的常青树。

有训路、寅恪路、抱石路、隆基路、韬奋路、天佑路、先?路……赣地才俊,风云际会,狷狂风流,文星璀璨。试看今日之莘莘学子,朗朗大道,朝气蓬勃,风声、雨声、读书声,依旧声声入耳。

江右之地,自古及今,读书之风早已是“润物细无声”。近代以来,战事频仍,物华天宝之地,渐已难堪东南财赋之重,文教事业几成奢望。然而,国立中正大学之成立于现代江西高等教育大业,实有首创之伟绩!先?先生之志、之诚、之能、之识,担当起乱世兴学的智慧与责任。江西省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的蜿蜒历程,再将南昌大学的办学源头往深远处推进。

承接国立中正大学和江西省公立医学专门学校之余续,秉持“日日新,又日新”之精神,半个世纪前,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诞生了红土地上的第一所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江西大学、江西工学院,在崭新的起跑线上,用心智和汗水,谱写了事业绚丽的华章;3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赣鄱大地,也吹散了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迷雾。15年前,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当代江西的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以来,在成功实现省部共建之后,又顺利与江西医学院合并,南昌大学在新的发展大环境中倚马前行。

历史的焦距就这样不断拉近,这座高等学府的沧桑变迁,也正映射出江西高教事业的上下求索。

这是一片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红土地,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焕发出高等教育事业新一轮崭新的活力。

这是一片沧桑多情的红土地,几经寒暑春秋的磨砺,孕育出一座凝结了乡亲太多梦想与光荣的大学。

也许她还年轻,代表着尝试、拼搏、体验……;也许她已不再年轻,因为使命实在是不容回避。

就在这坐落于赣江之滨,红角洲高校园区的南昌大学前湖新校区,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潮流中的新一代昌大人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新型综合性大学”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三个转移”,精心谱写“三篇文章”,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嘹亮号角!

前湖的新,不仅是大楼的新,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谋求一种机制的创新、模式的创新、观念的创新。今日昌大,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以人为本”――管理体制在变;“推陈出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变;“因时而动”――教学观念与方法在变;“和谐进取”――分配机制与激励机制在变;“与时俱进”――校园文化建设也在变。

一切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业精于勤,学在为人,服务社会”;“学以致用”;“服务祖国,服务地方”……这是学校对于老师的期望,更是对于学子的期望。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有昌大人的执着科研;在全球化的文化传播格局中有昌大人奉献的“孔子学院”;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里有昌大人对母亲湖“鄱阳湖”生态资源的殷殷关切;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中也有昌大人在“发光材料”领域的先声夺人;在传承地方文化,促进文化和谐的事业中也有昌大人对“赣文化”的悉心挖掘和整理。

这一切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大学与人”的故事。这所大学是年轻的,她一直坚信每个刻苦勤勉的日子都会有所回报;而这所大学里的人也坚信有一种东西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无法移易,那就是信念――人生的信念、事业的信念、道德的信念……

初春时节,清幽的香樟气息弥漫于昌大校园。斑驳的历史早已积淀成厚重的文化底蕴,现代的校园赋予昌大青春的气息,校园里,山水间,清溪、鸟鸣、山幽、森林小径、林簌之声,汇天地之灵气,融智慧之精华,在这里,文化与心灵碰撞,沉稳与活力并存,传承与创新齐聚。正可谓:人生数载,慨当以慷。情怀不畏艰辛,相期无负平生!

【昌大】寄语

●潘际銮(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名誉校长)

亲爱的学子们请记住,老师永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珍惜每一堂课,聆听智者的声音,享受知识的盛宴。

●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振兴中华!

●邱定蕃(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个科技工作者,能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为社会作点儿贡献,那是最快活最有意义的事。

●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学是我们为走进将来的人生职场而选择的熔炉,学习先进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将增加你参与未来竞争的筹码。

●简光洲(东方早报首席记者)

寄语学弟学妹:水光山色云过眼,龙腾湖畔好读书。

【昌大】印象

在我们这些江西学子心中,南昌大学,无疑是这片红土地上的最高学府。从小到大,伴随着父母师长的谆谆教诲,似乎我们读书写字就是为了在有朝一日与南昌大学相会。

今天,重新走在校园的运动场上,跑步的、打球的,大家脸上洋溢的是发自内心的活力。在图书馆前、小山脚下、湖边小道,到处是都是自学的学子,他们几步一隔,或站着,或坐着,或走动着,或戴着耳机专注地听着,或捧着书本轻轻地读着,泻染在四周的是一种生命的静默。

怀念老校区那些根深叶茂的香樟和静谧小巧的生物园。而眼前的新校园,虽然树是新栽,楼是新建,校内的学生也似乎比以前我眼中的大学生年轻许多,但抬足信步,举目四望,处处充满活力,处处彰显生机。

(景德镇陶瓷学院电子商务专业08级郭剑峰)

【昌大】漫画

孔乙己新传

朱一鸣、丛琚宜、郭斌绘

【昌大】关注 

赋予素质教育新内涵

嘉宾:

周文斌

南昌大学校长

陈信凌

人文学院副院长、新闻系主任

曾涛

信息工程学院2005级本科生

张芝雄

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生、学生校长助理

周文斌:1992年开始高校体制改革,南昌大学走在了前面。1993年,当时的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成南昌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大学和工科大学合并的范例。2002年我们启动了新校区的建设,2005年南昌大学又和原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南昌大学,从而发展成为现在的规模。作为一所大学,光有大楼、光有基础设施是不够的,所以在另一方面,我们狠抓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要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和质量工程,素质教育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也一直是我校人才培养的主线。

陈信凌:在以前,一说起素质教育,往往就会把它与常规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把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艺术与体育技能的锻炼与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全部或者核心。现在我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更。事实上是把我们追求的素质教育视为培养学生的一种更为内敛的品质或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或者更具体说一个行业所需要的具体能力都是不断更新的。高校当然应该追踪这样的一种更新,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在学习姿态上完成一个腾跃,立足于一个新的高度,以利逐渐掌握解读甚至是引领这种更新的能力。而在这个方面,素质教育大有可为。

周文斌:总体来说,要把大学生四到五年的生活放在人的社会化过程当中去定位、去谋划。我们希望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都比较强,同时希望他们是靠得住的、会办事的、能共事的、不出事的。于是培养“信念坚定、思维活跃、人格完善、心灵和谐”的大学生成为素质教育新的要求内涵。

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制度建设,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素质拓展认证制”、“综合素质测评制”等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同时我们形成了素质教育主要的几个平台:以思想引领为主要目的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挑战杯”课外学术与科技作品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以“踏上志愿服务路个人社会同进步”为主要理念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张扬个性、培养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学生社团活动。

张芝雄:就学生社团建设来说,我校一级社团就有70多个,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可以说几乎每位同学都能在这精彩纷呈的大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你爱好文学、诗歌、话剧,那你可以去枫桦文学社、节南山诗社和原野话剧社;如果你喜欢音乐、舞蹈,那么就可以去跳跳拉丁、试试伦巴、练练街舞;如果你热心环保、关爱社会,那么可以参加绿色环境保护组织、三农协会;如果你喜欢做学术、搞研究,那还有物理实验社团、科技与创新协会。

陈信凌:我们在新闻与传播学类专业的教育实践中,体会最深的是:组织与指导学生参加有权威机构主办的专业比赛是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韬奋新苗奖”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都是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前者在1994-1998年举办了四届,我们推荐的学生年年全部获奖,而且每年至少一个一等奖。在已经举办的两届广告艺术大赛中,我们的学生获得了三个金奖,这些成绩在全国高校的新闻院系中非常突出。

周文斌:我们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全校师生广泛参与,从而良好校风学风的养成、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较好实现。南昌大学的“前湖”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前湖之风”周末讲坛、“前湖之韵”周末音乐会、“前湖大舞台”、“前湖诗会”、“前湖赛场”等,成为了前湖之畔的一道亮丽风景。

曾涛:我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对此深有体会。新时代的大学生,仍然埋首书本当中显然是不行的,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成为新的要求。刚进学校的时候,我有幸能够加入2005级的理科实验班,从而接触到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知识,并且连续六次获得了特等奖学金。同时,我感到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参加全国大赛的平台,我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特等奖,同时获得了2007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一等奖。通过这些竞赛实践,我感觉到自身综合素质确实得到了提高。

【昌大】记忆

再见,前湖

赵颖彦

从今以后,我将于千山万水之外,听前湖之风声雨声。

此时,我正端坐在夜色的笼罩中,耳边响着的依旧是稀里哗啦MSN好友上线的声音,一切都与在学校时的夜晚没有区别。但事实上,那令人怀念的南昌,却在夜色的另一边。

一周之内迅速结束的论文答辩,毕业酒会,好友散伙,各自天涯。这一切的一切都像个未卜先知的手势,轻轻在空中一划,意味着葱茏四年的结束。离开学校的那天,整个人被琐碎的事情纠缠得身心疲惫。衣服需要托运,还有杂七杂八的手续要办理,我甚至歇斯底里地说了句:这该死的毕业。离别的情绪还没来得及在体内酝酿,就被诸多的现实问题搅得没时间伤感。但我知道,总要有个时间,会让我慢慢将那前湖四年的往事一点点记起。此刻风无声,像极了前湖宁静的湖畔,我终于在这静谧的夜里,寻找到两千零三年的秋天相遇时,残留在脑海中的画面。

那一年的前湖四周荒凉,除了黄土弥漫,没有别的风景可看。

那一年的校园除了四栋学生宿舍楼一个教学楼一个食堂,空无一物。

那一年的外经楼是我们唯一的教学楼,我们的第一堂专业课教室是外经楼523。

那一年的图书馆还在四栋的底层,行走在书架之间能闻到陈年图书的味道。

那一年的润溪桥还刚刚破土动工,我还在泥泞的路上崴了脚。

那一年的我们,来自四面八方,却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南昌大学03级新生。

人们都说韶华易逝,如此匆匆,便是一个四年。四年里我们到底改变了多少,谁能真正说清楚。

四年前我们提着寥寥无几的行李走进这座校园,我们的青春如同那时的脸颊一样苍白并且无知。四年过去,当我们收拾出同样寥寥无几的行李准备离开的时候,才明白,这四年我们真正拥有的,不是握在手里的,而是装在心里的。

这四年,我们在这个通往社会的桥梁上,望着象牙塔之外那个被称作江湖的地方,我们从开始的惊诧到后来的不动声色,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我们依旧爱它。

这四年,我们也不断地学习。课堂、图书馆,还有每个人的身上。这珍贵的四年,我们不断地遇到各种人,不断地看到老师、同学身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于是这四年,是我们努力让自己不断完美不断优秀的四年。

这四年,一切都变成了回忆。一食堂的鸡蛋炒粉和茶树菇肉饼汤,是每个周一的固定晚餐;综合楼的301教室是每个冬天上自习的最佳选择;综合楼后的环湖路是考四六级时背单词的地方。

毕业酒会那天,觥筹交错里有人抱头痛哭。四年里,你和我斗过嘴我跟他怄过气都不再重要,这样挥一挥手便是长久分离的时刻,一切甜蜜过往和悲伤往事都是眼底眉梢一抹带泪的微笑。

你我都知道那为了抢第一排座位听课而提早十分钟到教室傻等的日子不再有了;你我都知道那期末前六点钟早起去教室自习的日子不再有了;你我都知道那些可以不戴面具纯真大笑的日子不再有了;你我还知道,那叫做大学生活的日子永远也不会再有了。

前湖,当我坐在离你千里之遥的此地,我才知道,离开你,也便是离开了我自己最美好的璀璨年华。

也许很多年后,我们都忘记自己大学时的面容,可我们记得:那一年秋天,我们很单纯,我们不戴面具,没有手段,我们喜欢大声唱歌。

蓦然回首,我们那时就在灯火阑珊的地方。亲爱的前湖,再见。

西山时雨,南浦春风;巍巍昌大,沐化其中。前湖水畔,卧龙山前,承载了多少莘莘学子求知的梦想。千百年来,赣鄱大地滋润了无数大儒先贤;而今,一座山水园林型学府,吸引众学人徜徉求索。一棵棵香樟树下,不仅有我们求知的热情,更记忆着一段段青春的回忆。

国立中正大学校门【昌大】地标①

国立中正大学最早的校址位于泰和杏岭。当年的师生都还记得:“乘公共汽车来校,汽车终点站即在校大门一侧。所谓的大门无非是一座竹扎兀形牌坊,青松点缀其间。由此,校内砂土公路绕校一周。”建校伊始,一切因陋就简,教学楼是木屋架、竹筋抹灰墙和灰土地面,学生上课用木板代替桌子。如今,国立中正大学的校门已经成为黑白照片里的记忆,透过简陋斑驳的校门,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的战火频仍和艰苦条件。胡先?、俞调梅、蔡方荫等名师走进这个校门教授知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梁鹏)

青山湖校区北院拱桥【昌大】地标②

虽然拱桥现在已经漆雕斑驳,然而桥边的青苔、塘中的倒影都见证了“老江大”的岁月沧桑。桥底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周边樟、柳、梧桐疏影绰绰,与桥身一同摇曳在池塘中。蹲下身,仔细辨认桥面上的痕迹。上前几步,那长长的一条拖痕一定是体育系的同学搬运器械留下的;旁边一块地方磨得很平滑,难怪了,站在那里,可以远远望见排练厅里女生柔美的舞姿。冬天,拱桥起得很早,在南方越冬的鸟儿会停在凭栏上观察塘里的鱼。夏天,拱桥常常失眠,因为夜里塘中的青蛙和草丛中的蟋蟀有说不完的悄悄话。(罗昭淦)

青山湖校区南院湖景【昌大】地标③

昌大有好水,灵气伴水生。过了很多年以后,不知道“老江工”的湖会不会记得,曾经有那样一个喜欢穿着背带裙子的小小的女生,在湖边大声地读英语,在湖边草地上减肥,做仰卧起坐只能做三个,在石凳上认真看书准备考试,还喜欢在花开的时候钻到花下面照相,得意洋洋地说是人面桃花相映红。过了很多年以后,我依然会记得,湖畔的花是哪一天偷偷开的,湖里的青蛙晚上几点开始唱着热烈的情歌。我依然会记得,清晨湖边慢跑时,看到哪一个老师豪爽又可爱,还有哪一位领导,看似很严肃的样子,其实平易近人。(裴蕾、刘燕玲)

“老江医”白求恩广场【昌大】地标④

静静的白求恩广场,当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时候,我就被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气氛包围着,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敬意。在一位可敬可爱的巨人面前,你总想踮起脚尖尽量让自己高一些。这里有青翠成荫的树木,沿着街道一直延伸到路的尽头。整齐高大的教学楼就屹立在一旁,开启万千学子登临知识高峰的征程。他是一个年代的记号,抗战时期他不远千里,重洋远涉只为诠释生命的圣洁。如今,他已被千千万万人们铭记。他的精神永远像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人们在医学的殿堂,守候呵护着生的希望。(孟德才)

图书馆【昌大】地标⑤

22层的图书馆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远超出22层的知识,还有其间的悠悠时光和无尽的温暖回忆。

他记得的是那一个夏夜,在十九层高高的露台上,他们一起望着星空,说着曾经的点点过往。

她记得的是春日的地下流通书库,她找齐一套杜拉斯小说的欣喜,以及无比自豪的神情。

我记得的是那些秋日早晨,我们早早到九层自习室占座,一坐一整天,暖暖日光透过大大的落地窗倾泻而下,连书本也扑满阳光的味道。(胡玉萍)

《大学生活》回望

走进四川大学  (12月19日7版)

走进重庆大学(1月5日   12版)

走进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2月12日10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