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典中国•辉煌60年――城乡建设篇

2009-08-2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记者李慧

今昔龙须沟沧桑金鱼池

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一个地方――北京金鱼池。

连年战乱,民不聊生。78岁的林大爷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龙

须沟记忆犹新:“臭水沟约有4米宽,平时水不多,但是由于长期淤塞,一赶上下雨水就能漫过沟堤。沟堤的高度,大约是沟旁房屋的半腰,一迈腿就能上房,一伸手就能摸到房顶。不少民房是用黄泥和渣土、碎砖垒成,每个夏天总要有几户人家的房子塌掉。”

林大爷说,新中国成立以来龙须沟经历了三次变迁。1951年,破烂不堪的金鱼池地区被整治一新,成为风景区。沟两侧的房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维修,更重要的是,房屋在雨季不会成为“池塘”了。第二次变化是在1966年,龙须沟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50多栋简易楼。林大爷也从当年老旧的平房搬进了楼房。“简易楼很不方便,7户用一个水龙头,一男一女两间厕所,没有厨房,都是在楼道里做饭。我家的厨房就在厕所的窗户外搭了个小棚。”

为了进一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2001年,北京市政府对这一地区进行了第三次改造。2002年4月,160多户回迁居民的代表领到了新房的钥匙,住进了他们的前辈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新楼房。从解放前流满臭水的龙须沟,到60年代的简易楼,再到今天的现代化的住宅小区,龙须沟的老住户们难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在如今的金鱼池中区,建设者们修建了一个面积约百平方米的池塘,里面常年饲养着金鱼,金鱼池又恢复了“池边绿柳掩映如画,泉水清洁,游鱼可数”的面貌。在金鱼池中街南口,竖立着老舍先生的半身像,他那灿烂憨厚的笑容每天伴着匆忙的人们,一如既往地注视着这条街和这段历史变迁。

今天的金鱼池小区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金鱼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龙须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