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典中国 辉煌60年(国企篇)

2009-09-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观见证人感言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55年,我国只有3座10万吨/年炼油厂,国外同行讥笑我们是在“小茶壶”里炼油。催化剂作为石油炼制的“芯片”,几乎全部从苏联进口。我在国外

学的不是催化剂专业,但国家需要,我们就要做,而且要做好。经过大家的努力,1965年,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建成投产,中国成为除美国、荷兰之外又一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2008年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向我颁发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我十分高兴和振奋。这个奖凝结了几代石油石化人的心血,是全体科研工作者共同的荣誉。我为自己当初回国的决定感到庆幸,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我虽已85岁,但内心仍充满创业激情,我还想再干点事儿,继续做祖国发展的“催化剂”。

崔殿国:(中国北车集团公司总经理)

大家现在坐的火车安全、舒适、快捷,速度提高了很多,从北京到天津只需要半个小时。现在的地铁修了很多,非常便利。我们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排放也达到了要求,给大家带来了实惠。

中国北车的使命是“接轨世界,牵引未来”。我们的产品满足了国内铁路市场的同时,近几年产品的出口比有了比较大的进展。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实力的竞争,能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关键看你有没有竞争的实力。目前,我们的出口产品已经摆脱了过去价格比较低、品质比较差的形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因为我们的产品在技术上和这些同行差不多,在价格上更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基本是和著名公司在竞争,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

孙普选:(齐二机床集团马恒昌小组第十七任组长、全国人大代表)

马恒昌小组曾被誉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我是1978年进厂、当了18年组长的老工人。面对这么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企业难免要受到影响。但工人们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最困难时,一个月只能挣百八十元,现在,工人都能挣到三四千元了。想当初那么艰难都挺过来了,现在这点困难难不倒我们。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当年老组长马恒昌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齐二机床人立足本岗、兴企报国的精神动力。马恒昌小组伴随着共和国成长,已走过整整60年。现在,我们小组依旧是早来晚走,即使不挣钱的活儿,只要企业需要,大家也都抢着干。共产党员、班组长永远抢在前面。

(本报记者冯蕾整理)

沧桑巨变

大庆油田工人扛运钻机

今天的大庆油田一片繁忙

1958年我国制造第一台内燃机车

和谐号动车时超过300公里

上世纪50年代的鞍钢

今天的鞍钢充满现代气息

1978年我国第一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开通

今天的远洋船泊雄伟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