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典中国•辉煌60年――国防与军队建设篇

2009-10-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今得猛士兮守四方

――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陈劲松

60年前的10月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中国人民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有国无防、任人欺侮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完成这一历史壮举的武装力量,正是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伴随新中国的诞生,在开国大典上接受党和人民检阅的那一刻,这支夺取政权的军队,就转变成为党和人民信赖和依靠的国防力量。

强国必强军。新中国成立60年来,这支与新生的红色共和国风雨同行的人民军队,牢记使命,英勇奋斗,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推进,铸就共和国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成长壮大为一支让全世界无法忽视的武装力量。

唱响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新凯歌

一支有思想、有灵魂的军队,必定是战无不胜的。

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曾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进攻深感震惊,包括他在内的许多美国军人对我军官兵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迷惑不解。直到许多年后,美国西点军校的教官才找到答案:“毛泽东化”。

“毛泽东化”,形象地道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有信念、有灵魂的军队,是一支用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创新理论武装起来的军队。

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1927年9月,我军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等原则;1929年12月召开的党的古田会议,正式确立“党指挥枪”这一根本原则。从此,由党来确定人民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任务,成为我军发展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军重新设计军旗。毛泽东明确提出:军旗上要有五角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新中国成立后,部队员额与体制编制都有了巨大变化,但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和制度始终未变,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三大制度――党委制、政委制、政治机关制度一直得到坚守。

新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开创的。党提出了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提出了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之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着力解决人民军队打得赢、不变质的重大课题,形成以军事变革与军队转型为主体内容的国防与军队建设学说。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提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使命。

军魂所在,就是意气所在、英勇所在、胜利所在。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军队进行了大规模剿匪作战、平息武装叛乱的斗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当美国侵略朝鲜并威胁我国安全时,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之后,又胜利实施多次边境自卫防御作战;1997年进驻香港,1999年进驻澳门,履行防务职责,捍卫了我国领土主权完整和国家尊严。

60年来,有30多万官兵为保卫和建设祖国献出宝贵的生命。人民军队在履行历史使命的战场上唱响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新凯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铸剑为犁,奔赴戍边屯垦、交通水利等建设一线。今天,全军官兵自觉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者,无论是在支援新农村建设中,还是在支援西部大开发的征程上,到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洪灾震灾,火情疫情,和平年代的每一次灾难,都是人民子弟兵出征的命令――

1998年抗洪抢险,30余万子弟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摧不垮的大堤;

2003年春夏之交,成千上万名白衣战士义无反顾地走上抗击非典一线;

2008年汶川大地震,10余万将士与时间赛跑,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生命大救援……

60年来,人民军队与150多个国家开展军事交往,以威武文明之师的形象走向世界――

1990年以来,共参加18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2万余人次,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2002年以来,已与外军举行过29次各种类型的联合军事演习;

2008年12月26日,海军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掀开了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第一页……

建成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1949年开国大典时,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都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号称“万国牌”。鉴于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要搞国防工业的建设和军工生产。”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台湾安全受到威胁时,美国有权使用原子弹”的公然叫嚣,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并确定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指导思想。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从那一天起,中华民族有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核盾牌”,“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被彻底打破!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泽东这一豪迈誓言,化作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的信念。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情况下,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攻击型鱼雷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一号”核潜艇编入海军序列,标志着我国拥有第二次核打击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核大国。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与此同时,我国紧紧依托逐步建设起来的工业基础,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建成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实现常规武器由仿制为主到自行设计研制的转变。

1956年7月,我国成功造出第一型喷气式歼-5战机;1954年成功仿制第一批大口径火炮;1959年,国产第一型中型坦克―59式坦克装备部队。

步行巡逻

骑驼巡逻

直升机巡逻

雷达监控

如今,陆军装备:成功研制改进步兵战车、自行加榴炮、火箭炮和反坦克导弹等;海军装备:研制出导弹驱逐舰、岸舰导弹、常规潜艇和水上轰炸机;空军装备:研制出强击机、轰炸机、直升机、无人机等多型飞机和空空、地空导弹。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我国国防工业走上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子,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加快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向结构优化、技术更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目标前进。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但高瞻远瞩的毛泽东就提出,新中国要办两件大事――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

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军队就必须现代化。按照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的总目标,人民军队于20世纪50年代就踏上现代化建设的征程。战尘未洗的550万大军经过4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建立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通信兵等军兵种,开始了由以步兵为主体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1955年2月,我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一举解放一江山岛。

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民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发生了战略性转变――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转入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

1985年6月4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向世界宣布: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之后,1997年9月,中央军委又果断决策,裁军50万;2003年9月,中央军委再次宣布裁军20万。

大裁军,拉开了我军战略性结构大调整的大幕。人民解放军相继有7个兵种消失,同时,一批新兵种又不断产生,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陆军航空兵、特种侦察兵等。人民军队的编成结构向着“精干、合成、高效”的目标快速发展。

如今,陆军已有全新定义――拥有由装甲兵、步兵组成的地面突击力量;由炮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组成的火力支援力量;由侦察兵、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兵、气象和电子对抗专业部队组成的作战保障力量。

人民海军已发展成一支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和陆战部队五大兵种组成的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昔日的“黄水海军”,而今成为游弋于四大洋的“蓝水海军”。

人民空军以较强的防空和空中进攻作战能力,一定的远程精确打击和战略投送能力,正朝着攻防兼备的目标振翅高飞。

第二炮兵成为一支具备陆基战略核反击能力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能力的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

民兵、预备役部队加快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直接参战型向支援保障型转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把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上来,不断推动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体制、军事后勤创新。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盛夏时节,第二炮兵和空军展开全程对抗,东海舰队导弹实射震撼海天,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陆军跨区机动演练鏖战正酣。陆地猛虎、海上蛟龙、蓝天雄鹰、空中神箭联为一体;战场感知、指挥控制、信息对抗、火力打击高效聚合,勾画出一幅幅陆、海、空、天、电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全景图”……

60年与时俱进,人民军队从单一的陆军发展到一支诸军兵种合成、具有现代化联合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文化兴军吹响官兵奋勇当先号角

1952年6月,毛泽东将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从朝鲜战场调回――什么事情比前线战事更重要?只有人才培养!陈赓奉命回国,创办军事工程学院。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基于此,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就作出创办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的战略决策。

军以才兴。1977年5月,邓小平指出:“要办各级学校,经过训练,使军队领导干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战争知识。”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军委决定,干部提拔必须经过院校培训。从此,全军院校积极探索各类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60年来,全军逐步形成以初、中、高三级任职教育为主体、以学历教育为基础,军事特色鲜明的院校教育体系;形成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衔接、军事教育与依托国民教育并举、国内培养与国外培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全军干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已达61%。

与此同时,我军有计划地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对基层军官队伍人员结构的改善,对更新部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作用。国家和军队今年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将招收总数将达12万之多的大学生入伍当士兵,这标志着我军开始建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士兵队伍。

伴随文化水平的提高,部队官兵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在2008年12月的一次重要会议上,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60年来,这支来自人民的军队始终坚守和培育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社会前列――

雷锋、张华、杨业功、方永刚……“南京路上好八连”、“硬骨头六连”、“海上先锋艇”……60年来,我军涌现出大量英模人物和先进群体;与之相伴,培养和形成上甘岭精神、空中铁拳精神、海上先锋精神、高原火箭兵精神、老西藏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在军内外影响重大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是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005年,一部展示我军英雄主义气概的电视连续剧《亮剑》,看得多少人热血沸腾、激情飞扬,充分彰显了军事文化的魅力。60年来,军队文艺单位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为部队官兵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享誉中外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全景式反映解放战争完整进程的史诗巨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系列,片长38小时18分钟,354万人次参加拍摄,是世界上放映时间最长的战争影片,也是世界上参演人员最多的战争影片;

解放军艺术学院推出的优秀作品《大河遗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总政歌舞团、话剧团、歌剧团推出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如《一个士兵的日记》、《万水千山》、《黄土谣》、《白毛女》、《雷锋》……

“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军事文化洋溢着阳刚之气、阳刚之美,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效载体,其蕴含的激情和健康向上的情操,是部队官兵奋勇当先的号角,也是一个民族永不沉沦的号角。

图片合成:郭红松摄影:柳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