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凝神聚气 砥砺前行

2010-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单三娅 我有话说

2009年岁末,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新年贺词》中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与此同时,一则消息自大洋彼岸传来――在美

国某媒体公布的一份榜单中,“中国经济崛起”名列近10年全球最为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之首。

“最有活力的经济体”、“全球经济灰暗中的难得亮点”、“应对金融危机的‘优等生’”……2009年,因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优异表现,一连串赞誉纷至沓来;而此时,中国人已能够清醒地直面这一切。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收获的不仅是经济增长,还有自信坦荡的大国胸襟。

这种气度,来自经济复苏的铿锵步伐,而更深层次的,是来自思想文化春风化雨般的推动。过去一年间,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硕果盈枝,成就斐然,在成功“突围”国际金融危机的战役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强大的思想保证

――激扬爱国深情巩固核心价值

200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被自信的豪情充盈着。36个方阵、60辆彩车、60只大红灯笼、6万只和平鸽……人们行进着,欢腾着,耳边久久回响着胡锦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一个民族深藏在胸中多年的激情,此刻燃烧得如此炽烈。

这是祖国母亲六十华诞的庆典现场,也是中华儿女尽抒爱国情怀的欢乐海洋。为了迎接这个时刻,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全方位铺开。《复兴之路》音乐舞蹈史诗、“辉煌六十年成就展”、电影《建国大业》、电视剧《解放》、“爱国歌曲大家唱”演唱会、“双百人物”评选、“百姓宣讲团”……一项项活动,尽情展示着日渐强盛的国力与五千年悠远文明,提振了民族精神,增强了国人应对困难的豪情与信心。

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犹在,但中国人不怕。“一路而来的酸甜苦辣,已经成为一种信念与力量,足够让我们这个民族变得更加坚强……不管在有没有阳光的日子里,我们都能与清风相拥,与明月同唱,把前进的步伐迈得铿锵!”在央视网“我和我的祖国”征文里,一位来自广东的大一女生深情地写下这样的文字。

回眸2009

60年风雨兼程,一甲子沧桑巨变。我们触摸着祖国的脉搏一路走来,一个事实赫然在目: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才有了主心骨,才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万众一心,从胜利走向胜利;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凝神聚气,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这是2009年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又一次证明了的真理。

2009年5月,一本《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问世,它被分发到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手中,被带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对于这六个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的深入解析,使广大群众更加明确了指导思想、前进方向、发展路径、奋斗目标。

与之类似的,还有《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选编》等等。一个个看似严肃的话题,却以亲切的方式走进了广大读者的心灵。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当自发的爱国热情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就有了坚不可摧的思想保障。

有力的舆论引导

――认清经济形势树立坚定信心

2009年1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近100分钟的采访内容迅速通过网络传播开来,吸引了大量网友点击。

“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许多工作还没有结束,现在打分还为时过早。但前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是有效的,全国人民应该引以为自豪。”“胜非为难,持之为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信心、希望,清晰地从总理口中传递给每个人。忆及过去一年间,“信心比货币和黄金还重要”,“坚定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这些令人振奋的话语言犹在耳,从中央传达到民间,万众一心,筑起了一道抵御寒冬的精神长城。

信心何来?来自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正确认知,来自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及时了解,而这正是2009年宣传思想工作的一大着力点。

翻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怎么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什么强调保增长要靠科学发展”,专为国际金融危机“号脉”的文章占据很大篇幅,把经济理论融入一个个贴近生活的事例中,生动易懂,深入浅出,被读者称为“一场解渴的及时雨”。

更多有分量、成体系的思想教育,不断以创新形式深入到群众中。在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坚定信心、应对挑战”、“权威发布”、“政策解读”等专栏紧扣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剖析成因、预测未来、详解政策,给生活在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下的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是这些报道帮我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日。对我们在偏远地区做生意的人来说,一张好报纸,就是一个大专家,能讲理论,还能介绍实实在在的经验。”提起2009年年初生意全面下滑的日子,在新疆昌吉从事运输业的王云女士十分感慨。本想甩手回老家的她被报上那些翔实的报道打动了:“困难也说了,没回避;政策也讲了,一条比一条好,还是坚持一段看看吧!”不久,她又在报上看到珠海一位同行应对危机的经验,心眼一动,照章借鉴,生意很快有了起色。现在,讲起国家相关政策,她俨然是个内行了:“一揽子计划、四万亿、V型上扬……我天天追着中央权威媒体的新闻看,越看越有信心!”

文化产业添砖加瓦

――开拓新兴业态创造丰厚效益

2009年9月26日,在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中,《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

这是一个意义不凡的规划。作为我国的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它的出台使文化产业升格至国家战略层面。

消息一出,文化界一片叫好:“恰逢其时!”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将极大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而文化产业固有的特点,也和我国当前改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诉求相吻合,必将为击退金融危机立下功勋。”

事实上,在《规划》出台之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已成为金融危机中的一抹亮色,其势头之猛让很多学者发出了“逆市飘红”、“弯道超车”的慨叹――2009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达17%,超过GDP增长速度,其中图书销售增长20%,电影票房同比增长40%,深圳文博会总成交额达880.69亿元。此外,上海建立首家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南京召开,文化产业发展一派欣欣向荣之势。而在《规划》出台之后,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跟进,更使文化产业成绩骄人:转企改制迅速推进,一大批文化单位通过改制、重组、上市,成为更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文化产业在地方经济增长中比例日益加大:2009年山东文化产业超过1000亿元,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连续四年保持近30%的增幅……文化体制改革使一股压抑已久的活力得以蓬勃释放。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两会后的美好寄语,正在成为现实。2009年,我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度过了这个充满挑战和艰辛的年份;迎来的,将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含苞欲绽的春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