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系产权与企业经理人报酬契约

2010-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振国 徐菁 我有话说

经济学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是一束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与处置权;而关系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是一束关系”,即一个企业组织的产权结构反映了这个组织与组织内外环境间长期稳定的各种纽带关系。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把人性特征简化为“理性经济人”,强调“行动匿名性”,关系产权把决策和行为嵌入到文化、观念和

习俗等可对其决策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的社会属性中,从联系的角度来看待产权的作用,强调组织与环境间建立的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和相互依赖关系。一些在经济学产权理论看来是“产权残缺”的现象,在关系产权看来恰是企业为适应制度环境争取未来经济利益采取的适应机制。

在研究经理人报酬契约时,中外经理人差异很大,国企与民营企业也迥然不同,那些优秀的国企“老总”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地贡献自己的年华,这看似“非理性”的选择,在关系产权看来是合乎情理的。因此,在研究经理人报酬契约时,除考虑“成本-效益”的因素外,还要考虑诸如文化、观念和习俗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思维方式不同是中外经理人报酬契约差异的主要原因;自我实现途径不同是国企与民企经理人报酬契约差异的重要因素。

我们可遵循均衡或演进的途径去理解世界,均衡的途径强调经济因素,而演进的途径更注重非经济因素。经济学的经理人报酬契约研究显然走的是均衡分析法,从经理人与股东的动态博弈中去寻找可以实现最优化的均衡点,而演进的途径则告诉我们,在社会环境中,经济制度约束和激励与文化、观念的社会演化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文化观念会影响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反过来会引导文化观念的取向。

在自然法思想影响下的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分离式思维,看待问题时倾向于先剥离出实体所具有的属性与实质,然后通过不同属性与实质对实体进行分类,剥离出来的实体本质属性间不具交集、相互独立。他们强调一种相互独立的判断思维,在这种思维指导下的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在费孝通看来就呈现出一种大田里相互独立的“麦秸状态”。而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则被看作是一种包容式的思维方式,即世界不存在绝对分离的概念,不同的实质属性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渗透的。西方人重物质实体,我们更注重联系,有了这种差异就不难发现经理人报酬契约在中西方市场经济中运行出现巨大差异的原因。

现代市场经济是西方世界起源并发展完善起来的,市场经济强调要通过私人财产权利的明晰来推动经济发展,其最基本的“理性经济人”和“活动匿名性”恰是在分离思维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分散思维和“麦秸式”的人际关系格局让股东与经理人通过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来解决“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倾向。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包容辩证思维方式下,经理人会将股东在默认的产权转让和模糊的过程中与其建立起来的微妙关系视为股东对经理人的一种“信任”,从而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这种情况下,在人际关系“差序格局”划分的结构中,经理人会将股东视为与其归属同一格局的“圈内人”,“圈内人”的身份认同会让经理人将自己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看成是一个整体。因此,在独立产权思想下的“产权缺失”现象,在包容式思维下却可以转化为缓冲文化与制度摩擦的“润滑剂”。

国企和民营企业之间经理人报酬契约差异可用需求实现途径来理解。人们进行社会经济活动追求的最终目的可以看作是追求效益最大化,从效益追求的类型看,经理人的效益追求可简化为经济效益追求和社会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指能够满足经理人的各种物质保障需求,比如经济收入、汽车、住房等;社会效益指满足经理人的各种精神欲望,比如受到尊重、掌握权力和获得成就感等。经济效益追求和社会效益追求之间并非界限明确的互相排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替代关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社会效益需求是建立在经济效益追求的基础上的,当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时,可以降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但当社会效益追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人们会通过对经济效益追求的努力程度来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的追求,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实现社会效益追求的工具和手段。

当我们把这种嵌入社会属性的效益追求带入经理人报酬契约关系产权分析时,就会发现经理人的效益追求对不同产权结构下报酬契约差异形成的推动作用。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一种重“官”轻“商”的观念,“官”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精神满足感是无法用物质财富代替的,而领导者通过较长的“权力距离”在下属和社会公众中树立起来的“威严”,使他的社会效益追求得到极大满足。在所有权归属国有的国企中,行政级别划分带来的“权力距离”和与国家权力紧密相

连的“官”的身份带来的社会效益满足,使经理人对物质满足的需求不是那么强烈,简单化的物质财富保证和复杂的社会身份体系保障成为国企经理人报酬契约的基本构成形式,这都和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等级观念趋同一致。而在民营企业中,强调独立平等的经济体制会改变员工进行归类的特征,能力和贡献成为员工归类的重要特征,而报酬契约的差异则成为其外在表现。其先天性的“社会效益”缺陷,使得经理人的效益追求只能首先通过对物质财富的过渡性追求才能得到实现。因此民营企业要有更加多样化的物质财富才能吸引经理人。物质需求多样化在市场经济供需平衡下会产生多样化供给,那就是民营企业经理人报酬契约的多样化。因此,在关系产权联系的双方相互作用下,经理人报酬契约为了适应不同产权结构而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