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高国家军事能力的必由之路

2010-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永利 舒本耀 高冠新 我有话说

编者按于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这对国防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里,我们发表《提高国家军事能力的必由之路》一文,就贯彻上述精神进行探讨。

一国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是国防经济最重要的部分,从根本上影响着国家军事能力和安全利益。怎样才能搞好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必由之路。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

军民融合,作为现代武器装备建设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当前已成为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一致的政策取向。冷战结束后,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都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格局,越来越多地利用国家资源和整体力量来实现武器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例如,美国实行军民一体化战略,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每隔10年左右就推出一个军民两用技术发展计划,依靠这些计划,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才相继涌现,始终保持超前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至两代的领先地位;日本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武器装备科研体系,也没有专门从事武器装备生产的工厂,其国防工业有机融合于国民经济之中,军民一体、寓军于民。

从世界范围来看,“军民融合”正在成为世界新军事变革中一股新潮流。一方面,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这为军民融合提供了客观前提。另一方面,把武器装备建设融入到民用工业体系之中,不仅有利于民用高新技术的孵化和战时以民护军,而且极大提高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效益。

应当看到,在当今世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不仅仅是单纯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之间的对抗,而集中表现为以国家整体科技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只有以整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为依托进行武器装备建设,才能保证本国能

够以最先进、成本最低的物质技术力量支持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面对这个大趋势,我们必须要尽早适应这一趋势和规律,自觉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努力使武器装备建设深深融入到国家工业体系发展之中,最大限度获取科技与经济支持。

国防工业何以更具弹性和活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军武器装备建设一手抓新型武器发展,一手抓现有装备管理,大力推进武器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武器装备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但应该看到,现有的武器装备建设水平与一些军事大国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亟须加快建设步伐。

武器装备建设要想实现跨越式赶超发展,必须要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需要持续大量的经济支持;二是需要建设一个强大的自主创新体系。而要满足这两方面条件,武器装备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一方面,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可有效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双向技术交流,不仅可维持一个更具有弹性和活力的军事工业基础,而且还可大量降低武器装备采购和研制费用;另一方面,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又可优化国家科技资源配置,进而依托国家整体实力建设一个强大的自主创新体系,快速形成战斗力,实现跨越式赶超发展。

逐步建立互补的标准体系

长期以来,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的步子放不开、走得慢。例如,国防科技工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科研生产协作水平偏低,军品市场壁垒高,技术标准不统一,市场运行机制发育滞后,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

当前,推动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要立足国情,反映时代特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稳妥地深化如下方面的改革:一是加强战略规划,把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做好武器装备建设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二是合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按“小核心、大协作”模式深化军事科研体制和科研机构改革,完善军事科研生产的保密制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走好“从军”路,逐步建立开放式军事科研生产新格局;四是深化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尤其是要加大武器装备定价制度和采购合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着力提升武器装备采购效益;五是加强融合机制建设,着力完善和健全科技资源与科研成果的产权制度、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军民技术双向扩散与交流机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六是加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技术标准建设,尽快制定统一的军民两用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国家标准、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