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要系统实践科学发展观

2010-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忠家 我有话说

科学发展观是促进高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如何实践科学发展则见仁见智。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义是历史的、系统的、实践的。只有全面认识这一点,才能将其融汇到高等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明确使命和责任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前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

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正处于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与此同时,高等学校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大对教育、科技的投入,力争在世界经济社会转型的革命性变革中赢得战略主动地位。这就要求正处于发展中的我国必须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党中央、国务院在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后,又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等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社会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着眼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和人民需要,将高等学校置于经济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对象大众化、途径多样化的广阔视野中进行宏观思考和战略思考,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就是要以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为根本使命,必须将高等学校融入到社会中去,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风尚作为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突出育人任务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根本

高等学校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人成才上。无论高等学校如何变化,学校职能如何拓展,其根本任务都是育人。

始终坚持以师生为本。教育事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依靠人、培养人、服务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同时,要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地依靠教师队伍,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体制机制。

始终坚持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随着全社会工业化、信息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关系到学生的成人成才,是学校落实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目前,高等教育虽有长足发展,但质量不容乐观。中央要求高校要把发展中心转移到质量上来。这里所说的质量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具有社会责任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加大投入,以创新精神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学与用在内容和形式上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改革教育理念,面对开放的、多元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学生思想实际,在管理规范与人、教育引导育人、服务支持育人上寻找着力点,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环境下的人才成长规律。

彰显特色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

“办大学大家不要都办成一个样子,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胡锦涛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对新时期高等学校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立足校情,科学定位。大学定位决定着大学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一些高等学校因定位不准,盲目攀比,在办学层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出现“千校一面”的模式趋同化现象。这既违背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又忽视了社会经济对各方面不同层次人才多样化需要的诉求。高等学校要在把握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自身三个层面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范围内的现有经济社会状态进行分析,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第二,围绕目标,办出特色。特色就是质量、水平和优势,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征。纵观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他们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都注重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又提出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笔者认为,实现这一转变首要的是教育个体即每所高校要有高质量和高水平,办出各自特色,以构成支撑强国之基。特色应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每所高校都是可以实践的。要办出特色,首先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及市场经济规律,弘扬自身的办学传统,凝练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优势重点学科,形成学科特色。

再次,要立足市场需求,破解“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难题,创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人才的不同品牌,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