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华大典•文学典》高质量出版

2010-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庄建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1月6日电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今天在此间举行的《中华大典・文学典》出版座谈会上高度评价这部由300多位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历时20载完成的作品,称它“开创了全面整理中国古典文学遗产的壮举,体现了当代古籍整理出版的新水平,是出版界组织编纂出版重大文化工程的成功实践”。

《中华大典》是当代专家学者在总结中国历代类书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现代科学分类方法编纂的一部新的巨型工具书。它涵盖了我国全部古代文化典籍,范围比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都广得多,含24个典,字数超过历代类书的总和,达7亿多字。

《中华大典・文学典》是《中华大典》规划的24个典中规模最大、最先启动、最先出书的一个典。由著名学者、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主编,凤凰出版社出版(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它包括6个分典:《先秦两汉文学分典》、《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典》、《隋唐五代文学分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明清文学分典》、《文学理论分典》。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跃在回顾《中华大典・文学典》编纂出版20年艰辛探索的历程时指出,从1989年试点,1993年全面铺开,1999年第一个分典出版,到2009年6个分典全部出齐,专家学者和编辑出版者筚路蓝缕,历经艰辛,创造了诸多的第一和宝贵的经验,为《中华大典》的编纂和出版作出了贡献。

柳斌杰强调,质量是大典的生命,大典作为新时期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重大出版工程,具有传世价值,编纂质量和出版质量必须得到保障。要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这项出版工程培养人才,带出队伍。要积极利用数字出版技术,拓展出版空间和公益性服务功能,为保护、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出贡献。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作为历经千百年积淀且传承至今的民族美德,孝亲敬老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突出优势,也是将人口老龄化世纪挑战转化为新发展机遇的有利条件。【详细】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专题视频。【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