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真善美的坚守与追求

2010-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丁亚平 我有话说

家庭伦理题材影视剧讲述现实和历史,塑造和表现人物形象,通过作品反映、探讨现实以至过去的表现,研究生活的意义。我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以一种易于为大众接受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形式,表现普通人的情感和伦理性的价值趋向,影响较大。《人活一张脸》正是承继了这样的“血统”、血脉精神。这部电视剧大气、细腻,真

实感人,人物表现非常细密,历史、现实、伦理思想都在探讨、表现中,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娱乐性、思想性及教育意义统一的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该剧作为系列剧的第一部,由1977年开始写起,到90年代初期,注意历史感与实践感结合,揭示场景、人物、心理的动态的特质和互动的意义,无论是细节表现、场景设置,还是人物表现、全剧的叙事结构,都从现场出发,进行现时现地动态表现。这成为该电视剧的亮点、特色所在。

《人活一张脸》,这个剧名就是说,人活着说到底是为了活得有价值,有尊严,需要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怀。

这个电视剧,描绘的是非常狭小、相对局促的生活空间,再加上人物的行为细节,各色人等,吵吵闹闹,具有比较典型的平民化风格,而且适合家长里短的矛盾的发生和解决。老贾家的那些个人物,生活都不容易,他们代表和象征我们的生存状态、文化处境,反映特定社会时代的人物群体身上包含着的构成人类优秀品质的重要因素。潘凤霞、贾树德夫妇勤奋、平实、普通,“一生诚诚实实,本本分分。为了这个家,任劳任怨,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一分钱都花在儿女身上了。”而老大贾宝文,依靠诚实、正直和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诺言和职责来立身于世,他认为,要是连一张脸你都不要,那活在这世上,就跟牲口差不多了。老二贾宝武虽然上过大学,在官场上占据一个局长的岗位,但仍然自律、自控,一心要为老百姓做事,为老百姓说话,“给父母挣点脸儿”。老三贾宝君一直生存、游离于灰色地带,饰演这个人物以及他的老婆白芸、他生意上的搭档张静的几个青年演员演得非常精彩。他们表现出,在苦难的磨砺中有个别人物也许会变得面目狰狞起来,但犯错或问题本身,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尽管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打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记,作品并没有一味将人物自身的某些真正的悲剧性色彩全部展示给我们。在其中,我们更多的是从中发现一些我们一度希望能够永远拥有的亲情、友情、人情和人性美好与理想的印证和回响。这是这部家庭伦理剧的启人深思的最大特色。

近年来的不少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同《人活一张脸》比较起来,在人物塑造和表现的维度上,显得比较一般化。有些电视剧,似乎也比较火,但它缺乏历史深度,显得虚假,让人不想看,或者,看了开头几集,后面的就不想看了。我们都知道,家庭剧往往叙述一家一户或几家几户的日常生活故事,柴米油盐、儿女情长。但是这部作品,讲述老贾家的生活故事,讲得很细,它背后的历史的运动与发展显得不是那么直接,但它在看似平常化的情节叙述背后,要表现的其实正是社会的不断变革,是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是近三十年艰难地走向改革开放的中国的社会历史和蕴含人性、人情的时代心史和精神史。作品展现并探讨生活的意义,研究生活之美,努力表现人物对真善美的坚守与追求,具有平易而极为清晰的写实主义风格特征。该剧的编导以比较扎实的文本、较为细致的家庭生活细节描绘和相当精致的叙事能力表现日常生活和人物情感,给观众带来一种亲切与亲和的感受,同时传递了一种正面的价值视点和时代气息。

这些年,电影拍摄和放映上大片盛行,电视剧创作也存在片面追求收视率,出现只管经济效益,不要口碑和作品本身质量的不良趋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要关注、思考像《人活一张脸》这样的既有艺术质量又获取高收视率的成功实践。经济体系中的表现和要求,视觉文化、大众文化的冲击,不可能改变电视剧整体发展的全貌,不可能将一部电视剧的本体功能全部抹煞。家庭剧为主导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发展,往往在人物表现、情节表现的叙事功能上更是不可忽视。人物塑造、人性人情表现以至整个故事叙事、人物塑造,是影视剧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重视收视率这样的标准建立的同时,还要积极建构与之匹配的艺术和文化标准。像《人活一张脸》所取得的艺术上的成就和经验,特别是它所贯注的那种回望、观察、关注过往历史和当下社会现实的目光,那种严肃反映百姓疾苦、诚挚呼唤人间真情,由普通百姓的简朴人生和“普普通通的日子”中体味、发掘、研究人性之美、生活之美的情怀,让我们感到感动、震动。《人活一张脸》给我们传达、宣扬的是每个人首先需要真情,这恰恰正是我们目前建设和谐社会所传播的一种象征凝聚剂,也是融入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最根深蒂固的一种情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