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鼓励慈善,公共资源不是合适奖品

2010-01-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方 我有话说

为鼓励爱心人士积极募捐,重庆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联系市教委直属中小学对捐赠者给予“些许”回报:捐赠500万元以上的个人,其子女或直系亲属可优先联系直属重点中小学,免费入学;捐赠500万元以上的单位,其单位职工子女可优先入读直属重点中小学。据新闻披露,爱心人士积极募捐的款项将用作资助贫困学生、辅助贫困地区基础

条件薄弱学校的发展、奖励鼓励优秀师生、资助学校及师生创新项目,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本来,这个捐助是令人称道的慈善行为,然而,这种回报却引发了争议。

无论国内国外,以适当的形式回馈捐赠者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特别是文化教育机构,更是想方设法吸引慈善捐助。例如,2008年4月,美国的斯蒂芬・施瓦茨曼向美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个人捐款1亿美元,而作为回报,纽约公共图书馆旧址上那幢建于1911年的标志性建筑,将以捐助者个人名字命名。回头再看重庆市教育系统的这场“爱心在行动中成长”大型公益活动,之所以引发争议,正是因为回馈捐赠者的,并不是新闻中所言的“些许回报”,而是“优先入读重点中小学”这样破坏公平的“巨额回报”。

在当下教育资源分配尚不均等的环境下,城市中的重点中小学可以说是非常稀缺的资源。普通公众为了让孩子就读重点中小学,可以说是想尽办法。而500万元的捐款虽然数额巨大,但仅凭借这一张门票就可以优先占有重点中小学这个稀缺资源,就难免让人产生有钱可以换来一切的感觉。况且,重点中小学是公共资源,教育部门是否有权将公共资源优先奉献给捐赠者,这在程序上也值得商榷。

以重点学校入学名额换取500元万捐助,看似低成本高收益,但学校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让孩子们远离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保持内心的圣洁,这更是教育的一大重任。如果仅仅因为有人捐了500万元,他们的孩子就可以优先入读重点中小学,那么成人世界里这种“媚商”“媚钱”的姿态会对孩子们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会不会留下“有钱人赢者通吃”的阴影?这些负面效应,不知道人们是否想过。

无论如何,对慈善捐赠教育的爱心人士,我们是应该想办法表达真诚的谢意,这可以促进更多的人热心于慈善事业,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这种真诚的感谢一定要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拿公共资源来“换”慈善,不但会破坏教育的公平,还会让本可能纯洁的爱心变了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