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恩科:探索新物质形态奥妙

2010-0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本报通讯员 党波涛 我有话说
近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重启的消息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对撞机上的ALICE国际合作实验组,共有30个国家、105个研究院所的千余名科学家参加,其中的中方课题组由华中师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牵头负责,而此学院的领军人物就是理论物理学界的一颗新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恩科。

上世纪70年代末,李政道等人预言:高能核―

核碰撞能改变真空的性质产生夸克胶子新物质形态。这一理论预言一旦得到实验证实,将给人们对宇宙大爆炸、星体形成、物质微观结构等许多方面的认识带来深远影响。科学家们利用强子对撞,正是试图寻找标准模型预言的希格斯粒子,探索新物质形态。

也许物理总是抽象的,但“黑洞、外维空间”这些名词足以令科学迷激动与憧憬。强子对撞的研究并不仅仅存在于欧洲高精尖的实验室里,在武汉桂子山上,华中师范大学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里,王恩科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夸克物质硬探针信号研究方面,他发展出有限温度密度的夸克物质系统具有细致平衡效应的喷注能量损失,引导出强作用介质的喷注层析新研究方向。他提出核修正因子并由国际实验组给以验证。在国际实验组的一篇总结性论文中,王恩科及合作者得到的理论曲线被称为“王曲线”,喷注能量损失理论估算被称为“王估算”。他和合作者一起在Phys.Rev.Lett.上发表了六篇学术论文。

“做研究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要有自己的见解,还要紧盯世界前沿”,王恩科说。这是他自大学起就树立的观念。1978年,年仅15岁的王恩科考入荆州师范学院物理系。早上,天刚朦朦亮,王恩科便拿着自己及舍友的书先去教室占位置,然后才去吃早饭,他说,坐在前排可以听得更清楚些。当然,兄弟伙也会利用周末去操场看“坝坝电影”,让一周来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些。《闪闪的红星》、《庐山恋》等影片给大学时代的王恩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0年,王恩科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在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刘连寿、蔡勖等人努力开创的基础上,王恩科带领物理学院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2008年,“物质深层次结构物理”被评为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学科,“物理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物理”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目前,该校物理学院是六个大型国际实验合作组的正式成员,具有参加实验、分享最新实验数据和进行物理分析的权利。物理学院与11个国家的19个大学签定书面合作协议25份,聘请诺贝尔物理奖评委B.Johansson教授为名誉教授,聘请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M.Gell-Mann教授为学院“111”引智基地学术大师,并聘请一批国际知名的华裔学者许怒、王新年、黄焕中、邱建伟、任海仓等为特聘教授。2006年,由中国教育部科技司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签订《关于合作研制ALICE探测器和探测QGP信号的谅解备忘录》,学院作为牵头单位代表中国政府和CERN开展ALICE的国际合作。

王恩科告诉记者,获得了这么多肯定,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放在书柜里的一本物理学大词典。那是他毕业时凭借毕业论文获得的奖品。虽然现在看来,这篇“学术论文”可能只是一些学习心得,但它承载了王恩科的青春与梦想,也正是这一如既往的梦想,带领他和他的团队克服一道道难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