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丹心浩气 引领前行

2010-0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李陈续 我有话说
大学生村官,岗位虽小,职责重要。应该怎样融入乡间,让人生发挥出最大价值?小岗村的大学生村官们说,他们从来不曾为此迷惘过,因为,沈浩书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了他们最为确定的答案。

“他是个全心全意爱着农村的人”

见到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村官汪静静时,她正跟一位来村委会办

事的老大妈说话,大大的嗓门,和娇小文弱的外表不甚相称。“这是沈书记教我的,”她说。“我到小岗村没几天,他就对我说:文静是好事,但在农村工作是行不通的。一定要泼辣一点,要学会笑着‘大声吵吵’,这样才能和村民说到一起去。”

就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让汪静静看到了沈浩对乡亲们的了解与体贴,也帮助她完成了角色转换。“他真是个全心全意爱着农村的人,说话做事都向乡亲们靠拢。”这一点,已担任村党委副书记的大学生苗娟深有同感。“他不怎么穿高级衣服,也这样要求我们,说衣服光鲜了,老乡们的心就离你远了。”

在小岗村的大学生村官们看来,沈浩最让他们感动的就是这种对小岗朴素的爱。毕业自合肥警官学院的大学生赵玲回忆说,沈书记心善,总是把自己的饼干、牛奶等好吃的拿去接济困难户。有一次她忍不住问:“都给人了,你晚上饿了吃什么呢?”他笑笑说:“我的村民不饿了,我也就不饿了。有贫困户说明我的工作没做好啊,等到我把小岗经济发展好了,就不用再这样送吃送穿了。”

沈书记究竟是“大方”还是“抠门”?这个问题曾困扰过汪静静好久。她讲起一件小事:一天,她和同事在办公室打印资料,随手把打印坏的纸揉了揉扔进垃圾篓里。沈浩弯腰捡起纸团,批评两人:“小年轻的不知道节约,反面不是还能用嘛!”又有一次,一个村民到办公室复印东西,因为页数比较多,她就没给印,结果又挨了一顿批:“为群众办事能叫浪费吗?以后凡是群众要办的事,马上就要办,还要尽量办好!”

“现在我明白了,其实答案就在他那次的最后一句话里,更在他六年来无怨无悔的行动里。”汪静静说。

“要用学到的知识引导农民”

两本“十七大”学习辅导读本摆在赵玲案头。翻开来,重要段落都做了标记,空白处还写着一些读书心得。

“这是沈书记写下的。”赵玲说,沈浩爱书是出了名的,每次从省城开会回来都带回一捆一捆的书,不但自己有空就看,还常常推荐好的给其他村干部读,尤其是大学生村官。这两本就是他主动借给赵玲的。“他常对我们说,你们不能因为来农村工作就放松学习,而要用学到的知识引导农民,把新农村建设好。如果原地踏步,那些旧存货是远远不够的。”

的确,对这些有知识有活力的大学生们,沈浩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一直在为村里的发展苦苦搭建着人才梯队。苗娟始终记得初次见面时他的“欢迎词”:小岗村的智力资源来了,你们可是村里的宝啊!

为了发挥大学生们的智力优势,沈浩给他们买来电脑、图书,创造条件让他们跟全县选聘村官交流。工作中,他放心地给他们压担子,还引导他们对小岗村的发展进行战略层面的思考。

“他给我们布置过一次作业,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写一份对小岗未来发展的建议。”三位大学生写出了自己的想法,沈浩认认真真地看了,很高兴地表扬他们:“想法细,有新意,很多都值得我学习。”

“小岗永远对创业者敞开大门”

和其他大学生村官不同,苗娟是四年前以创业者身份来到小岗的(详见2007年3月21日本报头版头条)。

“那时我还在安徽科技学院读大三,想在小岗建立双孢菇种植基地。我们三个同学一起来找沈书记,他非常感兴趣,立即表示支持。”

没过几天,沈浩主动跑到学校去找他们了:“我已经争取到政策了,建一个蘑菇大棚,给你们一万元贴息贷款和6500元补助。带着技术来吧,小岗永远对创业者敞开大门。”这个喜讯让大学生们既惊讶又感动。他们把户口落到小岗村,开始了生平第一次创业。

困难比想象中多得多。采购原料、供水供电、联系买家……每个环节沈浩都不顾繁难,亲自“跑腿”。现在,小岗的菌菇大棚已由最初的3个扩展到179个。“要没有他的帮助和鼓劲,我们真不知道能否坚持下来。”

沈浩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甚至超越了村的界限。凤阳县大王府村大学生村官时全说,作为凤阳县大学生民兵连指导员,沈浩得知时全搞起了蔬菜大棚,特意去看过好几次。2009年9月的一场洪灾冲垮了他们的300亩大棚,沈浩第二天就赶到了现场。“他鼓励我们别灰心,帮我们统计上报灾情。现在,大棚已全部重建,还在他的帮助下争取到了一个120万元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他如果不走,马上就能尝到我们的新鲜蔬菜了……”时全说着,一脸无限景仰的神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