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观点新闻

2010-0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主持人肖国忠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当前,制造业强国在航天器、飞机、舰船、汽车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复杂产品领域纷纷采用现代仿真技术,以加速工业信息化发展。我国与此相关的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协同仿真新技术COSIM开发应用成功、取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近日中国航

天科工集团主办、北京仿真中心承办的“协同仿真创新未来”高层论坛在京召开,作论坛大会主题报告的三位院士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信息化、工业化更好更快发展献计献策。

本报讯(记者吕贤如)“‘两化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两化融合’不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也不是重信息化轻工业化;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澄在论坛上如上表示。

吴澄介绍,发达国家在完成其工业化后,才开始推进信息化,进入信息社会。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付出了过量消耗资源的代价:产业革命200多年以来,占全球人口不到15%的英国、德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但在此进程中,这些国家消耗了全球已探明能源的70%和其他矿产资源的60%。广大后发国家难以复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和模式。中国必须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即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两化融合”。

吴澄说,“两化融合”要求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将两者都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实现从传统工业化的单轮驱动(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双轮驱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转变。在双轮驱动的背景下,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也将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工业化的基础性地位和信息化的战略性地位,真正做到“工业化的需求牵引,信息化的技术驱动”。

本报讯(记者吕贤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二院科技委专家钟山在报告中认为,高新技术的人工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当前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复杂产品研制实践迫切需要尽快建立起信息化的专家系统。

据钟山介绍,人工智能是与生物工程和空间技术齐名的当今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而来,模仿人类行为和思考的一门新学科。其重要发展方向和体现形式之一是建立信息化的专家系统。

目前,复杂产品的研制过程主要基于传统经验进行设计,由于缺乏信息化的专家系统,导致设计知识重用率较低,难以支撑创新设计。因此,钟山强调,建立信息化的专家系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建立了信息化的专家系统,就有可能把复杂产品研制过程中的会议协调次数减少60%以上,使得各单位和专家的经验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整合以后,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单位、各专家的优势资源,达到提高效率、加快研制进度、缩短研制周期的效果。

本报讯(记者吕贤如)“当前世界上仿真科技在迅速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为我们提供了赶超的机遇。应尽快理顺有关机制,加快开发我们自己的建模仿真技术,大力发展我国的建模仿真产业,同时尽快形成自己的仿真学科教育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二院科技委专家李伯虎在大会主题报告中呼吁。

仿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活动中,它支持了虚拟制造、绿色制造等一系列先进的制造模式;建模与仿真技术是计算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李伯虎认为,应用仿真技术,可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比如,美国波音777飞机应用建模与仿真技术,实现了整机100%数字化设计,开发周期从9年缩短到4.5年,成本降低了25%,巩固了其世界霸主地位。

李伯虎说,我国已经有了一批仿真人才队伍,总体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仿真产品,绝大多数仍然是外国制造。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乃至人才培养机制都有待理顺。尤其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没有仿真学科,从事仿真科研的博士、硕士都由别的专业转行过来,这种现实严重影响了我国仿真技术的发展,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