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追踪“爱心大使”张然

2010-0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俊锋 我有话说

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所辖南召县,近日举办了第四届农民太极文化艺术节。闻讯前往,置身其中,让人惊异于场面的热烈,感受到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以及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艺术节的组织者,是一位“80后”、被当地人称为“爱心大使”的张然。追踪他,了解他,不禁为他对振兴历史文化的执著和坚强、善良的品格所感动。

身上沾满面粉的小伙子

南召县历史悠久,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五十万年前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的楚长城遗址,被称为“中国长城之父”。这里还是道教创始人张三丰的故里(另一说认为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人)。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中这样记载:南召县太山庙乡口子河里有“张三丰故里石碑”一通,碑后有其草庵遗址。1917年此处立“张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宝观”石碑一通。农民太极文化艺术节就在太山庙乡举行。冬日里,太极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太极表演、地方戏曲、民间花鼓、舞龙耍狮等节目让人目不暇接。几位外国游客正在学打太极拳,一招一式还真像模像样。在广场一角,一位身上沾满面粉约二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正领人给老人们发钱发面粉。他,就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张然。

从2006年开始,南召县农民太极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和众多的太极爱好者,众多海外华人前来寻根问祖,许多外国友人慕名而来,影响越来越大。人群外,村支书张文奇指了指张然说:“前些年,我们村里还比较贫穷,太极宗师张三丰当年留下的好多历史文物常年失修,面目全非。张然从外面打工回来后,感到传承文化遗产,对建设新农村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他走遍了南召的山山水水,又是跑文物局,又是去五台山,寻找历史文物和历史文献,还把自己打工赚的血汗钱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太极文化的传承。在一些热心人的帮助下,我们对张三丰文化遗产进行修缮,建起了太极文化广场。每到傍晚,干完农活的村民三五成群,在广场上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旁边的村民,也纷纷说起了文化生活的新变化。

寻找坚毅善良的心灵

张然出生于1981年。家里贫穷,靠乡亲们的资助,勉强读完了高中。1998年春,张然噙着眼泪告别校园,开始了打工生涯。他当过小工,受过黑包工头的骗。但他没有放弃追求。通过两年学习,掌握了工程基建施工技术,最终走上管理岗位。长期在外,内心“帮助乡邻,建设家乡”的梦想不仅没有磨灭,反而日益强烈。2002年,他谢绝了高层管理岗位和令人羡慕的薪水,返回家乡开始新的创业。他开辟了一百多亩荒山,种上了经济林,带领乡亲把贫瘠的荒山变成了宝山;出资为家乡铺路修桥,开办乡村超市方便乡邻;同时多方搜集、整理、保护当地文化遗产。

就在他全身心投入家乡建设时,患病多年的父亲又患上了血癌且已到晚期。为了减轻儿子经济上的压力,父亲说服张然,离开了医院。路上,遇到一个被遗弃的的女婴。父亲微弱地说:“留下小妮吧,别管俺了,妮好歹也是一条命呀,俺小时候也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不久,父亲去世,而父亲临终要张然学会感恩的教诲,深深地在张然心中扎下了根。从那时开始,他又开始了一项新的救助活动:帮助全县的孤寡老人、特困家庭、残疾人和贫困学生。

从2003年开始,他先后收养了3名孤儿、资助了13名贫困大学生。在村里设立了“孝敬老人奖”,奖励资助有老人的家庭。全县1200多户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军烈属和老人受益。问起资助学生的事,张然动情地说:“我是农村人,我的大学没上成,在外面务工这么多年,知道没有知识的可怕,我不想把这种遗憾留给和我一样的农村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