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谈杂议

2010-01-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09年第24 期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先生的演讲,虽然主题是人生四种境界,却也可以看作是黑格尔学说(尤其是《精神现象学》)的学术评论。今年恰巧是纪念黑格尔诞生240周年,张先生提醒我们“需要写一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式的《

精神现象学》”,其实质是加强以“精神现象”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思想史研究,我觉得引人深思,很有学术前瞻性。

“人生的四种境界”都可以在我国思想史里找到,但是我国思想史的整理研究却落后于西方对于其思想史的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思想史分散在经学、哲学和文学之中。章太炎、梁启超曾在黄宗羲《明儒学案》基础上研究过,但未成系统;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虽属于思想史的视角,但只出一卷,不完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侯外庐等的《中国思想史》,一定程度上方法单一和内容不全。

中国思想史研究需要大力加强,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探索科学的思想史研究方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史评结合”的方法后,近来在西方又出现了英国历史学家沃尔什的历史哲学分类法,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都值得我们借鉴。而我国的乾嘉学派的经史文献的考据方法也值得我们继承,如音训、训诂、校勘和辨伪,分析、比较、归纳和推理。我们相信借助中西的方法,我们以“精神现象”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思想史一定能有所突破,从而促进中华儿女思想境界的提高。

北京市读者任国征

任何人对自身的发展历程,都会有所反思、回味,但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去回观人生之路,却并非人皆可为。张世英老师的《人生的四种境界》,以中外的思想背景为依托,将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划分为欲求、求知、道德、审美四种境界,并逐一对各个境界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读之令我受益匪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所勾勒的“三个境界”,主要是针对“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而言,而此处的四种境界,却贴近芸芸众生,对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生活品位的凝铸、价值追求的选择、志趣情怀的陶冶,都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人之一生,物质的追求虽不可少,但当基本生活条件满足之后,便应向精神层面跃升。无论所从事的是何等职业,都不应把职业仅仅视作谋生的手段,而应看作是连接社会、服务他人的重要途径,将个人的快乐与他人的幸福融为一体。唯其如此,方能跨入审美境界这一高级的精神层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不断进行道德自律、意志磨砺,在事业上有所追求,以追求实现“欲望境界”向“审美境界”的蜕变,摒弃唯“食色”是求的“低俗趣味”,令追求产生美,以涵养自身“蓬勃奋发,博大高远”之情怀。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兴勤

张世英教授的演讲逐层深入、旁征博引、观点独特,阐述了人生的四种境界,揭示了自我的发展历程。读后我深深感到,人生要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就要有蓬勃奋发、自强不息的追求美的精神,也要勤奋好学,以提高美的内涵,更要不断创新增强美的生命力。江西省石城县沈忠斌张世英教授的演讲,我认为其主旨就是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提示人们应当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的生活境界,以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篇演讲初读深奥难懂,潜心读进去了,就会深切感受到社会与人生的哲理之美。惟其如此,使人产生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的思想和感情的冲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演讲既是精深的学术宏论,亦是“润物细无声”经验之谈。此类演讲多多益善,善莫大焉!

陕西省档案局(馆)田晓光

张世英教授论述人生四种境界的关系,提倡把人生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渗透到人生各种较低层次的境界之中,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为我们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指明了方向,令人茅塞顿开。每个人不能完全摆脱对“物”的依赖、不能完全摆脱“自我”的束缚、不能完全摆脱“功利”的影响。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主动克服功利主义、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多一点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多一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这个层面上说,提升人生境界可为,亦当为!

江西省石城县委宣传部廖小斌

我把张世英先生的《人生的四种境界》与2009年7月23日刊登在《光明日报》光明讲坛上王蒙先生的《思想的享受》一文,进行了反复比较阅读,收益颇多。我想,人的欲求境界是低级的、原始的享受,如果一个人放松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造,只顾享受最低境界的东西,必然达不到求知境界、道德境界乃至审美境界这样高层次的境界。人在追求高层次境界的过程中,能给工作带来动力,给学习带来快乐,给家庭带来幸福,给生活带来阳光,何乐而不为?

河南省濮阳县民政局梁星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