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理学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向度

2010-0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霍涌泉 我有话说

心理学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土地上成长壮大起来的一门学科。早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便将它建设成为一门与经济学、法学齐名的重要学科。在我国,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定位被许多国内研究者所强调,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实证层面的研究,还不足以支撑和维系其成为一门重要学科的战略发展任

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向度的研究,对于开创我国心理学发展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向度的含义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国际心理学既存在着自然科学向度的学科分支群,同时也分布着人文社会科学向度的学科分支群。在研究对象上,人文社会科学向度的心理学主要是指偏重于哲学、人文精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这一向度的研究反对完全按照纯粹的自然科学和实证方法来建设心理学,强调把人当作“人”来研究,而不是当成“物”来研究;在研究宗旨上,它倡导关心人类的生活,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充分考虑文化、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认为心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也就是价值、意义上的科学。

人既是自然的生物,更是社会的动物,也是教育的产物。自然科学所处理的对象是无生命、无意识的实体性物质存在,研究重点是寻找存在于自然实体中的机械规律和因果关系。纯粹的物质科学研究,由于变量有限,较易控制,实验结果的效度也较易判别,其科学水准也容易定位。但作为研究人类行为活动的心理学,其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心理现象、社会规律与自然现象及规律不同。一种社会规律(或理论)所以被证明为真,往往并不是它具有普遍意义的真,而是因为人们知道了之后,实践使它为真。正如韦伯所讲,研究人的社会现象必须关照到人的动机,也必然涉及到价值意义的问题。这样的关照是自然科学所没有的。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无法完全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只能以“理解”和“拟情”的方法来理解人的心理和社会。狄尔泰也反对将心理学作为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认为精神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两类在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上极不相同的科学。精神科学有优于自然认识的地方,它们的对象不是外部感觉给予的纯粹现象,而是一种生命科学。精神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同样的根本性、综合性和客观性。知识论的首要任务是要找到一个能为精神科学奠定基础的基础科学,狄尔泰提出这门科学就是心理学。其研究人类精神生活的整体结构和关系,能将各种精神科学组织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不少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向度的心理学乃至社会科学,还没有达到自然科学的严谨水准,因此不够科学、不够成熟。这实际上是一种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标准来理解和评估人文社会科学向度心理学的立场及方法,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人文社会科学向度的心理学范式也有比较明确的研究纲领和程序。这种研究恰恰由于缺乏诸如实验室方法这样的东西来依靠,就迫使自己必须“以概念分析为首要步骤、以框架问题为主题”,寻求甚至是更大程度的清晰性、严密性和精确性。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尽管没有达到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那样的精密化陈述水准,但也没有必要像自然科学一样实现精确化,而是通过日益运用条理化的结构模式,增强自身的科学和严密性。这一向度的研究范式把原创性、富于想象的感受性和纯粹理智逻辑的严格性二者结合了起来,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建构知识系统的不可取代的精神资源。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总体发展格局一方面呈现出强调实证研究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始终不堕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与科学文化的反省,呈现出一种不拘一格、自由发展的强劲态势。欧美心理学家不断推出各种新的理论学说,体现出了对人类心理活动本质规律认识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这无疑得益于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向度研究成果的支撑与驱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目前心理学需要“物质―生命―心理―文化”这样的知识谱系维度,“促进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这些解释性兄弟科学的联系”。

如何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向度的心理学研究

首先,需要积极借鉴自然科学向度的先进成果和方法。人文社会科学向度的心理学并不排斥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和方法。长期以来,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向度的心理学研究存在着许多缺陷,诸如研究的空泛性、非实用性、非实践性,以及主观虚构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这一向度研究的学术含量和社会公认度。提高这一向度的研究水平必须积极借鉴自然科学的先进思想,引进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证方法,以加强自身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得到实证材料或实验结果的支持,这一领域的研究才能得以巩固和完善。

其次,深化理论性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心理学作为一门既有实证性又有理论性的学科,其发展自然需要建立在比较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深厚的基础理论之上。不同的学术研究方向、学术观点和学术流派的形成及其发展,是心理学研究繁荣兴盛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我国心理学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然而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偏差,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和交流很不够,关注宏观与中观理论问题的学者比较少,研究力量薄弱,所占资源相对稀缺,理论话语权不足,在应对我国心理学的重大理论或元理论问题时几乎失声。我国心理学理论研究深度的不够,其根本原因在于理论心理学和哲学心理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泛化及滞后错位问题。加强对理论心理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思想历史等专门化基础学科的建设,是深化国内理论研究的重要路径。

第三,提高心理学的政策研究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向度的心理学理论性研究不仅要提高科学化程度,同时也要加强政策研究,提升为社会服务的总体水平。社会政策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原则的总称。随着社会政策重要性的日益凸显,西方心理学界有关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广泛重视,社会政策的实施也受到公众的明显关注。相比之下,多年来我国心理学界缺乏面向社会现实、结合分支学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目前我国心理学对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力,无法与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相比,与教育学、社会学也不能相比。在当今,心理学必须为国民的生存、发展、安全、健康、幸福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学术界不断加强心理学的政策研究,努力缩小与西方心理学先进水平的差距。(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