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军队文工团生活的生动摹写

2010-0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智锋 我有话说

36集军旅题材电视剧《战地浪漫曲》(江苏蓝海传媒有限公司制作)以其新鲜的题材、清新的风格、精到的情境设计和极佳的收视表现,成为近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一道亮丽风景。该剧的突出亮点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题材的独特性。在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中,以往成功的作品大多聚焦于正面战场,很少涉及文

工团的生活,即使在影视剧中有所涉及,也是装饰性、陪衬性地一笔带过。尽管从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革命战争,我军文工团工作者多达数万人之众,他们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但是迄今为止,以文工团为主角大规模、全景式表现文工团生活的影视剧却不多见。以我军文工团传奇般的战斗与生活为题材,进行全景式艺术再现与表现的或许《战地浪漫曲》是第一部。题材本身的独特性和新鲜感,一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另一方面也给军旅影视的题材开拓带来了新的空间。

二是风格的独特性。军旅题材电视剧大多以悲剧和正剧为主体风格,给人的印象也大多是慷慨激昂、崇高悲壮,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而《战地浪漫曲》则独辟蹊径,以幽默风趣的轻喜剧风格为主调,使得严酷的战争环境和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因此获得了浪漫主义的情调。由于娴熟的艺术辩证法的灵活运用,使全剧呈现出了较强的艺术张力,其中生与死、悲与喜、情与理的多重辩证,该剧都予以了恰如其分、张弛有度的把握。面对亲人的牺牲,充满了小布尔乔亚气质的文工团员们甚至痛不欲生、哭天抢地,但新任团长张二牛作为一位野战团猛虎团的团长,被阴差阳错地安排到文工团担任起了团长一职。这位身经百战、歼敌无数的团长实在看不惯这些“戏子”们过于小资的状态,从此与团员们产生了尖锐的对立。当张二牛九死一生、勇猛强悍的个性,震撼了这些文弱细腻的文工团员们的时候,张二牛也在与团员们摸爬滚打的过程中逐渐认同了这些文工团员们丰富的内心生活。

在生与死的对峙中,张二牛被柔化和细化,而文工团员则被硬化和强化。而情与理的对峙与和谐则深化了该剧的主题,使该剧充满了饱满的情感。这里有亲情、友情、爱情,有民族之情、阶级之情、国家之情,尤其是围绕着张二牛、林清扬、英子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更是一波三折,令人回味。而与此相对的是剧中人物所充满的理想、伦理和理智,为了革命的成功、为了新中国的到来而奋斗是张二牛等共同的理想,这一理想使他们之间的情感被赋予了崇高和高贵的意味,摆脱了儿女私情的琐屑,而理智又克服了男欢女爱的自然感性,伦理则使得情感循着“发乎情,止乎礼仪”而得以适度控制,尤其是张二牛、林清扬和英子三者之间,张二牛钟情于林清扬,而林清扬沉溺于对牺牲的爱人的深深思念之中,伦理上的约束使林清扬难以走出向前的一步,英子狂热追求着张二牛,但年龄的差异使得张二牛理智地克服了内心情感的冲动,正是共同的理想使他们将对彼此的感情尽可能克制在内心深处,恰是这种辩证的艺术处理使此剧彰显出脱俗、清新品质和格调。全剧文工团“亦军亦艺”的独特生活,使他们始终不能脱离严酷的战争环境和激烈战斗的考验,在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土匪武装的激烈斗争中,呈现出的是悲壮、紧张、豪迈的一面。而恰恰是这一面,使得文工团员们相互的斗智斗趣和戏弄,形成了令人捧腹不止、忍俊不禁的强烈喜剧色调和轻松幽默的色彩。

三是情境设计的独特性。《战地浪漫曲》的情境设计可谓匠心独运,三个情境层次分明、相互对接,清新别致。从大的情境设计来看,该剧以文工团这一军队中的独特群体,展现出当时一批特殊人物的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景观,从这一特殊的群体状态与景观的描摹中,更深刻地体现出当时的军队生活情形以及时代与历史发展的情形。从中情境来看,该剧抓取了文工团这一特殊对象中两种文化和两重性格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张二牛代表的是粗放豪迈而又向往文明的典型的军人性格,而文工团员们则代表了有知识、有文化但情感细腻、内心丰富、相对脆弱的典型的文人艺人风格。这两种文化与性格之间的冲突与和谐构成了该剧第二重的情境。而直接呈现给我们的第三重屏幕情境更是令人称道,由于文工团从事的特殊工作就是演戏,这就使得他们演的“戏”和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具有戏剧性的“戏”构成了“戏中戏”的效果,生活的“戏”和演出的“戏”互为载体,是情境设计格外的丰富多彩,具有可视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