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9000年前,金华先民怎么生活

2010-0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李艳 洪兵 我有话说

1月2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文物部门联合对外宣布一重大考古发现:在婺城区山下周、青阳山一带发现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考古确认,年代相当于上山文化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2004年,浙江省浦江县发现上山文化遗址(距今11000―9000年),出土了数粒“万年米”

,震惊考古界,“上山文化”由此得名。带领考古队发掘了浦江上山遗址重大考古项目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为了寻找上山文化的支撑,近年来一直做着“浙中及附近地区新石器早期遗址调查”的课题,最近的考古发现便是这一调查课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小土坡“藏”着9000年前的秘密

山下周遗址位于婺城区罗埠镇山下周新村北面,地势平坦。在一处约1000平方米的狭长地带中间保留着一个仅约150平方米的小土坡。山下周遗址得以保存,多亏了一根电线杆。2003年,这里开发建设,山坡大多被推平了。这个小土坡之所以没被推平,是因为当时上面有一根电线杆还没有移走。电线杆后来终于被移走了,而遗址也被幸运地保留了下来。

正是在这块地的残崖上,考古队员发现了距今9000年前的古遗址信息。在这块残留的遗址上进行探掘,先后出土了陶器、石器等器物。陶器以灰炭陶为主,器类有大口盆、平底盆、圆底盆、双耳罐等,石器有石磨棒、穿孔器、打制的石片石器等。从类型学的比较分析,山下周遗址出土的这些陶器、石器与上山遗址有很大的共同点,年代相当于上山文化晚期,距今约9000年左右。山下周遗址二层还发现有相当于良渚文化阶段的遗存。

青阳山遗址是在以山下周遗址为基础的拓展性调查中被发现的,位于汤溪镇下伊村北边、山下周遗址西侧约2000米处的一片果园内。考古队员在不同的探坑里发现了商周阶段、后良渚阶段、上山文化阶段三个阶段的遗存,以后良渚阶段的钱山漾文化类型遗存为主。让人兴奋的是,遗址底层也发现了上山文化阶段的灰炭黑陶片,说明早期新石器时代地层的存在,这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山下周遗址遭到毁灭性破坏的遗憾。

蒋乐平告诉记者,这些遗址的发现,充分说明以上山文化为核心的浙中地区是浙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是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如此丰富的上山文化遗址群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山下周遗址发现意味着什么

据浙江省、金华市有关专家介绍,山下周遗址及青阳山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考古意义和研究意义。

意义一:金华市文物局局长方竟成说,据历史资料记载,金华确切的建城历史有2300多年。此次山下周遗址的发现对丰富提升金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意义二:说明在9000年前,金华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类已经开始从穴居时代走向旷野定居时代。在山下周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几个直径约为20厘米的圆形小坑。考古专家介绍说,这几个圆形小坑有可能是柱洞。据了解,在浦江的上山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也发现了类似的柱洞,这些柱洞可能是当时的人类用木头柱子建造房屋时留下的痕迹。据此推测,在9000年前,人类已开始在山下周遗址所在的旷野地带建造房屋、彻底告别洞穴居住的时代。此外,山下周遗址中大量陶器的发现,也进一步证明当时的人类已走向定居时代。

意义三:在金华城区侍王府收藏的藏品中,有2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据侍王府副馆长蒋金治介绍,此次山下周遗址的发现更加佐证了早在9000年前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金华市区一带就有人类在活动了。

意义四:此次在山下周遗址中出土的一块夹炭陶片中,考古人员发现一颗疑似稻谷的东西。如果这颗东西真的是稻谷,这将为金华是钱塘江流域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增添新的有力的依据。

遗址背后还留下哪些谜团

在山下周遗址探沟中,记者看到出土器物的印迹清晰可见,较为显眼的是6个直径20厘米的柱洞。婺城区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刘金发介绍说,这些洞疑似柱洞,三四层之间一条有规则排放的石子,这石子带究竟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的,还是个谜。如果是人工的,其功用是什么?

穿孔器是上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在山下周遗址,记者见到了迄今已出土的最小的穿孔器,直径仅5厘米左右。蒋乐平说,以往发现的穿孔器至少是它的3倍大,穿孔器起到加重器的功能,先民们把它套在木棍上加大重量,使用起来更有力。可这么小的穿孔器套在木棍上,根本没有分量,看来它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可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也是个谜。

考古专家从出土的器物和遗址分布分析,9000年前的金华是“宜居城市”,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浦江上山文化遗址海拔在50米左右,山下周遗址、青阳山遗址海拔在44~50米,这说明先民已渐渐从穴居向河谷台地聚居。大量出土的陶器、石器等器物也说明当时定居生活已经开始。至于从穴居到旷野定居,依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所指示的是定居还是完全定居?在考古专家看来,仍谜团重重。

9000年前的人类如何在山下周遗址一带生活,现在我们还无法得知。不过,考古专家仍从考古的角度为我们作出一些大胆的推测:

吃:当时的“山下周人”可能已经吃上了稻谷,但仍以狩猎、采集野果为主;

穿:据相关考古研究,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可能已经会用兽皮、树叶等制作衣服;

住:结束穴居时代,迈入旷野定居时代。推测依据是疑似柱洞的发现及大量陶片的出土。

而更大的待解之谜则是附近是否还有其他重要人类活动遗址?

浙中婺城区汤溪、罗埠一带历史悠久。据了解,在汤溪一带,至今仍在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春秋时期,汤溪一带有一个姑蔑古国。为了寻找姑蔑国遗址和太末县遗址,刘金发已经苦苦追寻了20多年。根据清《汤溪县志》记载:“太末县旧址在九峰山下,其城?街址历历犹存”。“古城脚在县西五里汤塘山之尾,高约五尺,广二丈余,未详何代所筑”及“姑蔑国”等。姑蔑国本是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国族,由中原内迁于汤溪一带,最终融入汉民族,后在此消失,原因不详。太末县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的一个县,先后改名龙丘县、龙游县,后整体搬迁到现在的与婺城区相邻的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明成化七年再建立汤溪县。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下伊村《伊氏宗谱》中也记载:“古城伊氏”,根据“古城脚在县西五里汤塘山之尾”的描述,青阳山与汤塘山之尾方位及距离也比较接近。

尽管姑蔑国的传说目前还没有得到权威专家的证实,也不管神秘消失的姑蔑国在时空穿越数千年后,最终是否会在山下周青阳山上现身,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久很久以前,在汤溪、罗埠一带,曾经是一个相当繁荣的人类聚居地。因此,当地留下更多的重要人类活动遗址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随着今后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惊喜出现。

山下周遗址出土的夹炭陶发现稻谷的印痕。(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