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10-01-2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以地方法制建设推动国家法治发展

总结过去我国法治建设的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法治必须生根于基层;国家的法治与地方的法制是相互联系的,观察法治,眼睛固然要向上,重视国家层面的各种措施;但更要向下,观察民间与基层利益博弈中形成的各种问题、纠纷解决机制和制

度。《法学》2009年第12期组织刊发的一组题为“法治国家与地方法制的关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研讨了地方法制与国家法治建设的各种关系。葛洪义指出,法治国家建设不仅仅是中央的事情,也是地方的事情。研究中国的法治建设,更要关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以及普通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权力与权利保障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找到中国法治建设的立足点,让法治回归现实。孙笑侠认为,法制统一不等于“法治统一”,更不等于法治在全国范围内在同一时间统一现实。全国的法治不可能同一时间实现,因为有些区域慢一些,有些区域快一些,所以要允许部分省市和地区局部地先行发展起来。侯欣一以晚清和民国为切入点,鉴古知今地探讨了地方经验与法官任职地域回避问题,并从中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对任何法律问题的思考,必须坚持法学的学科立场,唯有如此,中国的法治建设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少走弯路;二是必须对习惯等地方知识高度重视,因为作为一种知识系统,法律不仅是国家的,也是地方的,甚至首先是地方的。宋方青则探讨了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问题,他表示,公众参与是现代立法制度所追求的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集中表现,也是推动善治和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当前,强化公众参与,一是要完善立法信息公开制度,二是要强化立法听证制度,三是要建立立法民意测验制度。

学术的终极价值

学术活动作为人的文化活动的最高体现,其终极价值就是对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即在人类的学术活动中所体现的追求无限、追求永恒、追求完美、追求尽善的指向和努力,这是人类的天性使然,也是人的理性使然。学术活动追求的是最高层次的真善美,这是它不同于人类其他文化活动的价值所在:学术的至真价值或至真价值追求,是对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它是理性之真,非感性之真,非知性之真,非信仰之真;学术的至善追求,就是要从人类最高利益出发,着眼于人类长久的生存与发展,探究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合适性或可行性问题,要超越时代局限,超越功利色彩;学术的至美价值在于,它能带领人们把握和发展客观世界的美的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它能塑造人的美的心灵,推动人和社会向完美、理想的方向发展。把人类的学术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学术的价值就是追求最高层次的真善美,是三者的统一体。

《南方论丛》2009年第4期黄发玉文

重思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自然也是阐释马克思哲学的主要参照。传统的将马克思哲学视为黑格尔哲学“唯物论颠倒”的阐释路向,不仅磨平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意义,而且也忽视了德国古典哲学内部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原则性差异。为此,《学海》2009年第6期刊发一组学术文章,重新探讨了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其中,王南?认为,只有恰当地理解马克思哲学中所包含的康德哲学元素,才可能抵御流行的黑格尔主义的精神的无限能动性以及由此必然导向的历史目的论的无限统一性的诱惑,而持守一种马克思式的有节制的主体能动性。谢永康指出,要揭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真实关系,必须避免将德国古典哲学等同于黑格尔哲学甚至直接等同于其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简单思维方式,承认德国古典哲学的复杂性以及马克思思想本身的复杂性,事实上,在马克思探索某些问题譬如自由问题的过程中,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元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上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李爱民认为,教条主义地和无批判地认同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无济于事;而简单否定和告别,也不是对待黑格尔的严肃态度。对马克思的真正理解,需要将之纳入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乃至整个西方思想传统)中,并进行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而对于中国马克思研究者而言,还应该考察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近代以来各种思潮,藉此我们才可能对构建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获得相对清醒的认识。

道德社会化探析

所谓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社会化对于社会个体和社会共同体来说都是必需的:就社会个体而言,道德社会化是个人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在此过程中,“自我”得以确立、个人的德性品质得以形成和完善,实现了从生物人向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的转变;对于社会来说,通过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培养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成员,同时,民族的道德传统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的道德秩序得以维持和发展。道德社会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认同道德规范、明晰道德关系、形成道德人格。道德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社会的道德教育,二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6期龚长宇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