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伪名言文化”流行的背后不仅是盲从

2010-01-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梁漏然 我有话说

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陈应宏老师近日向媒体反映,部分媒体刊载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内容不真实。他担心披上“哈佛”外衣的这些原本不存在的“训言”,会通过其他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以讹传讹,最终流传越来越广。

人为炮制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校训”在网络上流传已经很久,有论者认为这凸显

了国人的盲从。笔者认为,类似“哈佛校训”这种借助名言名句以自抬身价的“伪名言文化”的流行,其背后所凸显的不仅仅是盲从,更是与我国的教育模式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哈佛校训”的流行并不是一个特例,类似“哈佛校训”这样的“伪名言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有的借助名人名牌,比如“哈佛校训”、“XX公司员工的几条规则”之类;有的通过名人现身说法,比如“XX老师的几堂课”、“你在XX遇见的几个人”等等;有的截取名人名言,断章取义;有的则假托名人,编造一些所谓的励志故事;而有的则炮制出貌似很有道理的语句,配以图画,往往也能流传甚广。

这种训言或故事一方面借助名人,截取名人只言片语,往往以知识的面目出现,它契合了现代人渴望知识,但又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去获取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它们借助名人名牌效应,以普遍法则的面目出现,一眼看上去也有些道理,由此满足了身处日益复杂社会中的现代人彷徨无措中对名人处世法则、成功之道的需求与对成功的渴望。

从客观上来讲,这样的东西或许契合了某些时刻的某种情景,在一定阶段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它们中有些内容似是而非,简单而笼统,经不起推敲,更不能成为普遍法则。对名言的断章取义,早已失去了其本来的含义;假托名人故事多为编造,成为地地道道的“伪知识”。如果对知识的汲取、对知识的掌握乃至对世界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这样的非理性与盲从的阶段,甚至成为社会流行的文化及思维方式,则为害甚大。

需要加以警惕的是,这样的“伪文化”、“伪知识”当下已经堂而皇之地进入我们的教育体系,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从儿童起就开始了。全国几乎每所中小学每间教室的墙上都或多或少地挂着一些名人名言,很多假托名人的伪励志故事甚至进入了课本,每一个学生写作文时,也不忘引用甚至假造几句名人名言。

教育也罢,对知识的获取也罢,目的只有一个――真理,想必这也是哈佛大学真正的校训。而欲求真理最重要的途径,则是养成理性思维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点,不但是知识增长的基础,更是一个现代公民最基本的素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