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源“公仆信箱”创出网络时代联系群众新路子

2010-0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黄少立 陈学勇 我有话说

“尊敬的陈书记,听村干部说,可以通过党员或团员,用电脑上网的形式向您反映意见。本人识字不多,现请村里团员代写一封信,呼吁领导和社会各界多关心和支持乡村教育……”落款是“村民张木星、团员张彩媚代笔”。这封信来自广东偏远山区市河源市紫金县黄塘镇车前村。这封来信,让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感到特别兴奋,因为连

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初自己的一个偶然“跟贴”,继而建立“华哥信箱”的举动,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网络可以将普通百姓与自己的距离拉得很近很近,这不正是自己求之不得的吗?

从个人尝试到集体实践

“公仆信箱”源于陈建华2008年6月22日晚在网上的一篇“跟贴”――“看到总书记和汪洋书记跟网民互动交流,我也想和河源的网友交流,这对我当好市委书记是有帮助的。”正是这一留言,开启了河源网络民主、网络问政的先河。用陈建华的话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陈建华30年前在北京上大学时曾学习过计算机知识,并长期在省委机关工作。这位来自省城的“儒官”,从2007年4月踏上河源的那一天起,就希望用文化人的理念、大都市的视野来经营“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这个城市。在一些地区流行着一种说法:现在的办公条件越来越好,可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高速公路越修越多,可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通讯水平越来越高,可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却越来越少。在数字时代、在落后的山区如何走群众路线?这是陈建华经常思考的问题。他尝试借助先进的网络让自己耳聪目明。2008年8月8日,他开通了由网友“赠名”的“华哥信箱”,一天最多竟收到50多封信,忙得不可开交的他对工作人员说:“不能我一个人了解民情啊,要大家都来做这件事。”这一年的12月1日,市里开通了“公仆信箱”,该信箱含书记、市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公安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和市直部门领导、县区党政一把手信箱。

作为政府一把手,市长刘小华每天亲自回复信件,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于是他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完善功能,分流信件,各负其责,分级管理。为此,经他要求很快又增设了常委信箱、副市长和市长助理信箱。于是,“公仆信箱”扩容至 186 个。

“我不是一个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人,但起初还是对此事心存忧虑:一是工作忙,哪有时间天天打开电脑看信、回信?二是现在群众的纸质来信已经不少,还用多此一举吗?三是在当下开放性的网络社会里,在不受监督约束的情况下,不负责任的言论比比皆是,一旦‘触网’,说不定会遭遇‘不测’。”市委副书记龚佐林在《有一种感动叫真诚――写在“公仆信箱”开设一周年之际》中的这段话代表了当时大部分“公仆”的想法。

随着反映事情得到迅速解决,群众对信箱越来越信任,媒体对信箱越来越关注,这种明面上的监督逼着“公仆”们不断前行。2009年12月1日,包含1020个信箱的“公仆信箱”延伸至全市各乡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构成了全市统一、流程完整、系统稳定、操作简单、数据安全的网上信访平台。

从“华哥”个人信箱发展到“公仆”们齐齐加入的集体信箱;从在线交流平台发展到网上受理、办理、查询、回复、督办、统计“六位一体”的信访信息系统;从市一级信访平台发展到市、县、镇三级网上信访平台,标志着“公仆信箱”已从个人行为发展为集体行为,从个别领导重视发展成为集体的共识。这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执政方式的创新。

据统计,从2008 年12 月1 日至2009 年12月1日,“信箱”共收到有效信件10906件,每天平均近30件,涉及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社会治安、教育、环保、林业、市重点项目建设等方方面面;已办理10512件,占有效信件的96.4%。

从被误解到被认同

“信箱”开通初期,陈建华经常受到网友的质疑。“皮影”网友来信:“书记同志,你还会用电子邮箱啊!是不是你本人回的信啊?”陈答:“我30年前就学过计算机语言,‘华哥信箱’每封信都是跟我亲自吃饭没请人帮忙一样亲自一一回复”。“皮影”不相信,发来第二封信:“30年前你就学过计算机语言啦!不敢相信,要是真的话,晚辈自然对你心服口服。要不是真的话,那你也是个‘人才型’官员,会吹。”陈回复:“那是真的。谢谢你的鼓励。”陈建华在“信箱”管理员培训班上亲自授课,现场用五笔字型输入法回信;召开网友见面会,现场回复;他经常利用出差的路上、等人、候车等时间回复信件,用他自己的话说,“用边角料时间也要处理完当天的信件”。

“信箱”延伸至县直部门和乡镇时,很多人担心会形同虚设,因为河源是落后山区,群众不仅没有电脑,而且许多人识字不多,不懂电脑的人更多。为解决这个问题,市里通过媒体发布公告,公布“信箱”的网址及使用方法,在网上挂管理员电话和邮箱;在镇、村、街道、社区团组织设立“公仆信箱团员代写网上信件服务站”,帮助乡亲们代写网上信件。这些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贴近了群众,解决了民生,汇聚了民智,转变了作风,促进了党委政府科学决策。

“信箱”实现了没有距离的沟通,没有鸿沟的握手。在“清洁河源百日大行动”中,市领导与网友一起劳动,清洁城市;2009年“两会”期间,该市专门为网友设置了旁听席,邀请7名“信箱”网民代表旁听;6月22日,建华书记与150多名网友面对面交流,实现了从“键对键”交流到面对面的交流。

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领导现场办公,使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上角居民”网友反映老城区沿江长堤路至九重门路段,因新丰江大桥和东埔老桥隔离一直“肠梗阻”,百姓要绕行,十分不方便,源城区很快进行了改造,贯通了老城沿江通道,群众拍手叫好。

调研不可能让市领导走遍全市每一个角落,但“信箱”却让他们听到了来自每一个角落的声音。据统计,老百姓来信中有50%以上是建议类。网友对如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城市、保护生态环境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给党委政府工作以极大的促进,有的已成为他们改进工作的依据,并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如有网友建议“河源必须严禁放孔明灯”,市公安局等部门及时研究,出台了《关于禁止非法制作销售燃放孔明灯的规定》,使燃放孔明灯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像这样通过网友反映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事例数不胜数。

敢不敢与群众直接对话,愿不愿意接受社会监督,是对党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检验。一网友去劳动局窗口办事,用手机拍下了工作人员迟到早退不在岗的照片,将其反映至“信箱”,劳动部门立即整改,如今该局按指纹打卡上下班。“信箱”的开通,成为监督和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干部勤政廉政的又一利器。

随着群众反映问题的不断解决,如今河源市“公仆信箱”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喜爱,而“公仆们”也越来越喜欢在这里聆听真实的声音。正如陈建华所感:“社情民意一线牵,学习交流两从容。网上静听萧萧竹,一枝一叶在心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