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0-01-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文瑜 李荣茂 我有话说

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努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从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提出要“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开始,到

今天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的几代领导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同时,纵观我们党成立八十八年、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党的建设科学化了,那么我们党的建设和我们党所领导的事业就会顺风顺水、成就大业。可以说,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时代需要。

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首先要准确把握它的基本内涵。从总体上讲,党的建设科学化主要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科学化。从具体上讲,党的建设科学化既坚持和贯彻了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又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加以深化和细化,我们认为可以用“1234567”来阐述。

“1”,即党的建设科学化要坚持“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条不会变,也不能变。

“2”,即党的建设科学化要围绕一条主线的“两个方面”,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需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凝聚各方面人才和力量,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即党的建设科学化要从“三情”出发。世情、国情和党情,是我们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决定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4”,即党的建设科学化要立足“四个着眼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找准立足点,即: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足“四个”着眼于,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5”,即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抓住“五个重点”。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历史环境和历史任务,会有党的建设的侧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抓好“五个”重点内容,即: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6”,即党的建设科学化要坚持“六条原则”。我们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探索形成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这就是“六个”坚持,即: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六条基本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7”,即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推进“七项工作”。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要推进七项工作: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认真推进这七项工作,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