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塞林格:为写作而写作

2010-0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 我有话说

图为年轻时代的塞林格。

1月27日,91岁的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其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科尼什的山顶小屋无疾而终,挥别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带给他的名望和纷扰。

初版于1951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一,被翻译成世界多种语言,共售出6500多万册。《麦田里的守望者》以青年群体的特有语言和第一人称叙事方式,描写了青春的孤独和叛逆,影响了几代美国青年的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是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也是“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费恩之后最著名的逃课学生”。《麦田里的守望者》在青年人中产生强烈共鸣,但美国学校和图书馆对它的态度却一度两极化:一些学校和图书馆因书中的亵渎语言将其列为禁书,另一些则对塞林格对青春期的生动描写分外推崇。

塞林格生于1919年1月1日,成长于纽约曼哈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是火腿进口商。他曾被父母送入寄宿学校,还读过三所大学,却都未能毕业。193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写作课程是其文学创作的发端。1942年,他应征入伍,随后在欧洲战场从事间谍工作,但仍坚持文学创作。1946年,塞林格返回纽约,开始以写作为生。

塞林格热爱写作,但《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突如其来的名声令他恐慌。从1953年起,塞林格隐居新罕布什尔州的科尼什小镇,从不给读者回电话或回信,连镇上的邻居们也很少见到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塞林格的消息只是一些道听途说和几次简短的媒体采访。即使塞林格罕见地出现在公众视线中,也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跟别人打官司。

塞林格后半生的创作至今仍是一个谜。《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他在十多年间只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和《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等屈指可数的几部作品。在1965年之后,他甚至再也没有发表过一部作品。塞林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回应过外界对其创作的猜测。他表示自己仍然在“有规律地写作”,只是乐于享受远离出版活动的“非凡的宁静”。“我喜欢写作。我热爱写作。但我写作只是为了我自己和我的愉悦”。

科尼什小镇的一位邻居曾向外界透露,塞林格在多年前说过,他写了至少15部作品,都锁在自己的保险柜里。塞林格之女玛格丽特也曾对媒体说,父亲对自己的手稿进行过分类整理,带红色标记的可以原文发表,带蓝色标记的需要编辑。人们期待这些作品能够早日面世,尽管它可能违背塞林格的意愿。正如卡夫卡的名著《审判》和《城堡》,按照作家本意是应该销毁的。但塞林格的出版商也表示,他们还没有出版塞翁新著的计划。

不过,一些美国文学界人士对塞林格手稿的文学价值持怀疑态度。作家J・麦金纳尼说,塞林格的最后一部作品《哈普沃思16,1924》已经算不上一部佳作,那是一部疯狂的书信体个人独白,但从文学创作角度看还没有成形。他认为,塞林格的晚期作品可能都与此类似。

塞林格的手稿是潜在的大师级名著,还是一般的文学作品,也许已不再重要。《麦田里的守望者》“姊妹篇”――《预科学校》的作者C・希登费尔德认为,“在这个充斥着无耻的自我推销的时代”,塞林格这样真正“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实在难能可贵。

(本报华盛顿1月31日电)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9月23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宣传中心指导,陕西省委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联合主办的“合规经营 诚信纳税——看税收走基层”主题网评活动在陕西西安启动。【详细】

      在未来发展中,通过激发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潜能,扩大市场准入空间,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强化规则标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完善营商环境与监管制度体系建设等举措,服务贸易将有效赋能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奠定坚实基础。【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