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与创新空间

2010-0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马莉莉 我有话说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在各国反危机政策的作用下,出现了止跌企稳的趋势,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在因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实质性变革的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根本上说,发达国家采取本土集约化、粗放环节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导并推动了经济

全球化进程,这成为发展中国家难以摆脱粗放型发展方式的重要外源性影响因素。此轮全球化是在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各国相继提高市场开放程度的背景下兴起的,经过多年发展,全球化的基本格局与特征大致成型:1、新技术革命使分工日益细化至生产过程内部,生产组织变革使跨国公司以母国为创新和资本运作基地实行全球资源配置和管控,发达国家经济扩张驱动世界各经济体在垂直专业化分工基础上重构生产网络体系。2、20世纪80、90年代美国蓬勃兴起的新经济带来了资本市场繁荣,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逐渐脱离居民收入水平呈现过度增长态势,而过度消费又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3、发达国家日益集中高技术、低消耗、高报酬的生产与服务环节,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聚集于低技术、高消耗、低报酬的生产制造环节,使垂直专业化分工格局趋于凝固化。4、从全球产业链视角看,收入分配、生产与消费、资源与环境承载水平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与失衡不断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选择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市场换技术、循序开放的战略,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生态、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笔者认为,我国长期囿于粗放型发展方式除了受到工业化特定阶段的影响,根源就在于外源性的发展模式,即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发达国家在推行本土集约化、粗放环节国际化的过程中,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以发展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及生产环节为主,出口低附加值产品。这种依靠外需并刺激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使中国难以摆脱高投入、高消耗、低回报、对外依赖性强的粗放发展方式,并积累起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这种外源性的粗放发展方式无疑具有不可持续性:第一,需求结构的不可持续性。由于身处价值链低端,劳动要素报酬水平低,导致居民消费能力难以提高,国内消费需求无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增长有限,再加上国际竞争趋于激烈,中国无法仅靠外需拉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环境承载能力的不可持续性。外源性发展模式导致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路径,这使得我们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难以支撑更大规模的粗放型发展。第三,比较优势动态演进的不可持续性。由于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难以积聚资金、技术、高素质劳动力等资源来支撑新兴优势的成长,并且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保护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市场的有限性,也无法为新兴优势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这种外源性的发展模式使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难以为继。第四,本土集约化、粗放环节国际化发展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尽管工业化推进及更多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复制发达国家模式实现产业升级的机会,但中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庞大,全球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有限的资源供给难以承载中国通过本土集约化、粗放环节国际化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7年底,美国过度消费引发次贷危机, 国际形势剧变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现实基础。首先,金融海啸引发欧美消费市场萎缩,中国实体经济遭受冲击,环境危机加剧,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骤升。其次,虽然部分国家推出结构性调整举措,但发达国家本土集约化、粗放环节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全球化的结构性矛盾也难有实质性缓解,这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成巨大挑战。再次,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在变革既有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方面取得较大共识,但在新生产方式所涵盖的理念、技术、生产组织、生产方式和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无疑给中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机遇与创新空间。最后,中国30年经济发展的成就积累起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了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这成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和重要保障;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建设尚待推进等因素既存在风险,也提供了广阔的政策操作空间。

笔者认为,作为发展中大国,在现行全球化模式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通过借鉴一些国家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的战略选择应该是:以相对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基础,以挖掘国内市场为主导,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约束,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独立自主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循序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政策措施应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启动内需。初次分配领域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再分配领域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等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强化惠农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及经济落后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引导绿色适度消费理念、完善消费信贷政策,鼓励城乡居民合理消费。二是鼓励自主创新。比如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机制;限制垄断行为,完善鼓励创新的竞争机制;鼓励国有及非公经济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改革国有企业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国有企业形成自主创新的良性机制。三是全产业链的低碳化管理。包括开发新能源技术及产业;推动资源价格体系的市场化;研究全产业链低碳管理技术与方法,推动产业链整体的集约化发展,等等。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管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