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云南现象”到“云南模式”

2010-0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向勇 我有话说

云南是全国最早提出发展民族文化大省的地方,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云南印象”阶段。1996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2005年杨丽萍编导主演的《云南映象》国际巡演大获成功,这些形成了全世界目光聚焦的云南文化

印象。第二阶段是“云南现象”阶段。云南的演艺、美术、出版和影视等文化行业全面繁荣发展,精品力作不断,产业增长迅猛,形成了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专家学者热议的文化产业的“云南现象”。我个人认为,目前,云南文化建设和发展正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即向“云南模式”过渡。所谓“云南模式”就是“变文化资源比较优势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用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经验,成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变观念实现跨越升级参考借鉴的云南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的“云南现象”表明,文化产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的最好选择。“云南现象”值得总结升华为“云南模式”,这是21世纪新经济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重要角色是文化产业。随着云南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在云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强劲地推动云南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将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带来充分的发展自信,在不破坏生态、不改变环境的前提下,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全面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培育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造独特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使云南、乃至西部地区各省市、甚至中国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走上一条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幸福大道。

推动文化产业的三大优势要素为人才、资金和资源。其中人才优势和资金优势都可以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流动而获得,是一种比较优势。只有资源优势,尤其是文化资源优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绝对优势,是一种无形的、不能离开特定情境和文化地域的禀赋资源,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意之源。

因此,当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的发展瓶颈时,首先应该将发展的功夫下在文化资源的开掘上,加强创意设计,讲好故事,塑造国际文化消费的区域形象,保护好区域的公共知识产权,形成具有影响的文化品牌,然后将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和消费向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转移。这是文化生产力所展现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物质生产力推动的新经济模式,这也是“云南模式”的价值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