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女子大学的价值分析与特色发展

2010-0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罗婷 我有话说

在漫长的人类教育史上,性别偏见是国际性的。但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不仅那些专为男子开设的大学向女性敞开了大门,世界各国也出现了专为女性而设的女子大学。

女子大学的发展历程

自世界上第一所女子大学,即美国威斯里安学院(Wesleya

n College)1836年创办以来,女子大学已经遍布世界各地。2001年美国有77所女子大学,其中可授予学士学位的有64所,可开设博士课程的达10%。1997年日本有女子大学96所,还有短期女子大学300所。1998年印度有女子大学4所,女子学院1260所。2000年韩国有女子大学16所。国外女子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而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女性高等教育体系,在培养女性人才方面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成绩。

我国的女子学校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教会女校,女性高等教育则起步于20世纪初。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开创了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先河。同样由教会创办的华南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影响很大。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由民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女子大学。随后20年,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中国女子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相继成立,不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杰出女性,而且在推进妇女解放事业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从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和社会发展一致性的角度出发,撤消了独立设置的女子院校,此后女子大学一度中断。直到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女子大学在我国再度复出和兴起,并焕发出勃勃生机。20多年来,我国女子大学的创办及发展大致经历了复兴、发展和稳定三个阶段,基本形成了高职高专、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公办、民办和民办公助多种办学体制共存的女子院校格局。女子院校的恢复与兴起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我国独立设置的女子院校屈指可数,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女性人才的需求极不相称。

女子大学的价值分析

女子大学的办学者、管理者和受教育者普遍认为,女子院校的复兴,不只是争取女性受教育机会的均等,而且是在人格塑造上启发女性的自主意识,为整个社会男女和谐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女子大学一方面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谋求社会职业发展的课程和学业的选择方式,另一方面探索了更加有利于女性发展的特色教育形式。这既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科学化与民主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有关女子大学存在价值的主要观点,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开设专门的女子大学是增加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和进步的水平。第二,女子大学是适合男女生理的有效可行的教育形式,它努力改变主流教育中忽视女性特殊需要的状况,为女性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第三,女子大学的学生比男女同校的女生更易提高自尊心,更能体现女性的主体地位。第四,女子大学作为女性知识共同体来支持女性,能培养女性的“协作”、“团结”意识。第五,女子大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重新评估传统价值。第六,开设女子大学是探索高教多样化的一种形式,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和大众化的需要。

女子大学的特色办学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女子院校要自立于高校之林,绝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而只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走特色办学的发展道路,以特色见长,以特色取胜。

女子大学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学理念的选择是特色办学战略的首要问题。中外著名女子大学都有自己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结集体智慧和经验而形成的办学理念。如金陵女子大学的“厚生”,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真,善,美”等,都是极具女性特色的办学理念。就我国目前女子院校的发展状况而言,真正有鲜明特色的女子院校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少在教育理念的特色方面下功夫。

大学的特色体现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女子大学走特色办学之路,必须坚持全面推进。1、构建女性特色专业体系。2、构建女性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适应女性成才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3、构建女校特色校园文化。为女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与舞台,培养女生关爱社会与他人的人文精神和女性情怀。4、加强性别研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性别理论、培育和传播全社会的社会性别意识作出贡献。5、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女校的先进经验,积极引进国外女子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6、构建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校园管理体系。女子大学要从女校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女性的性别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把制度规范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校园生活环境。

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女性人力资源,就必须探索建立符合女性人才开发与培养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女性全面发展需求的女性教育体系,从而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妇女与男性的协调发展以及妇女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是新世纪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系湖南女子大学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