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耕海情镌千秋功

2010-0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蒋锦程 焦蒲峰 本报特约记者 徐锋 我有话说
半个世纪的耕海犁波,东南沿海6000多公里的海岸线,3000多座岛礁,13座领海基点,每一寸海疆都镌刻着他们的足迹;新中国第一幅海图,29项国家海洋测绘空白,1300余幅海岸地形图,42万公里测深里程,每个数据都见证着他们的忠诚……东海舰队某测量作业二中队50载立下的丰功伟绩,中国人都不应忘记。

精确

基点为国谋

领海基点是计算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的起始点。二中队官兵的任务就是在远离大陆沿岸的孤岛上对照坐标系找出领海基点的最佳位置,并在上面竖起领海基点碑石。

历时近4年的测量和建设任务中,二中队官兵在号称全球“风窝”的东海上战狂风、斗恶浪,攀悬崖、登岛礁,忠实履行着海测兵对祖国的庄严承诺。

测量灯塔坐标高程时正值9月,海面上风大浪高,3米多高的海浪,不时咆哮着冲向灯塔的底座,二中队工程师王双喜冒着随时被风浪卷入大海的危险,用绳子把自己和测量仪器绑在塔尖,独自一人完成两次总时超过12小时的测量,采集各种数据21600多组,分别验算出两座灯塔的标准高度。

埋设领海基点碑石,精确为第一准则;几十厘米的误差,就可能将几十平方公里的海域拱手送人。按照测量规范要求,领海基点的点位误差为1米。为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二中队官兵把点位误差缩小为这个标准的五分之一。

苏北大沙滩环境恶劣,人称“不测之地”。海测兵偏偏知难而进。他们身背大木板,每天都在这里跋涉,一脚下去,泥浆就没到大腿,人走不动,只能穿一条短裤慢慢往前爬。他们硬是用双腿一步一步探清22个河口,800多条沙沟和数千公里的岸滩坡度,绘制了8幅海岸地形图,使海军舰艇的南北航程缩短了近三分之一。一年后,当二中队官兵离开时,所有人都患上不同程度的皮肤病,有的甚至终生不能痊愈。

“解密”大海破“坚冰”

创新的金钥匙,加速了海测兵“解密”大海的脚步。

上世纪80年代末,沿岸海道测绘技术还在“大劳动量、低科技含量、一般成果质量”的低层次徘徊。为了突破这个瓶颈,二中队工程师许家琨攻关3年,研制成功“海岸地形快速测图系统”,一步跨越从人工测量到自动化测量的鸿沟,实现全球定位、自动测量、现时成图,使我国的海洋测绘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那一年,近海测量自动化系统刚配发中队时,许多数据还需要人工量取后输入电脑,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二中队工程师黄兴兴和蔡永年一连3天3夜没有合眼,研制成功某型多功能数显接口,突破测深仪等仪器数据转换的技术难关,使测绘效率提高十几倍。二中队官兵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向高性能作业器材的开发应用发起冲锋。仅去年一年,他们就掌握6项我国新近应用的海测技术。

国家某专项工程――海岛(礁)测量任务,是二中队官兵去年承担的一项大比例尺测图任务,时间紧、要求高、工作量大。负责该项任务的二中队工程师孙雪洁,大胆采用中队新近开发应用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作业,一举打破长期以来测量仪器受外界环境影响不能正常工作的“坚冰”。专家认为,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为我国科学使用电子平板仪测绘作出历史性贡献。

半个世纪里,二中队取得大小科研成果近百项,填补我国近30项海测空白;其中有两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成果,在海测部队得到推广应用。

海测事业大于天

博士生王双喜的导师至今想不通:二中队的王双喜为什么肯放弃留校搞科研的机会和舒适的城市生活,一定要回到那面朝大海背朝天的海测一线;

二中队工程师陈春的家属更想不通:胃被切掉三分之二的陈春,究竟是着了什么魔,手术刚刚拆线,就跑到艰苦的海测一线。

一位儿时同学问二中队的陆驰:“为了那些没人居住、寸草不生的无人岛,你们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值吗?”

“值!”陆驰回答:“因为那也是我们的珍贵国土。”

奉献青春为什么?舍家别子为什么?只因为他们把海测兵的事业看得比天大,把海测兵的荣誉看得比天高。

2008年,某航道一块礁石的定位测量结果连续10次在最低测量标准上下浮动。二中队教导员应森军和几名骨干商量后,决定第11次加密测量。不足半米的测线布满航道,10多名官兵在作业船上轮班作业,困了轮流躺一会儿,饿了啃口硬面包,礁石的全貌最终没有躲过海测兵的眼睛。在海军海洋测绘成果验收评审会上,这张海图以精准的数据,折服了评审团所有专家。

50载犁海耕波,测量作业二中队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向祖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9次;有6人荣立二等功,160多人荣立三等功;多次被海军、舰队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