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论集萃

2010-02-0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张之洞的中国文化自信论

张艳国在《简析张之洞中国文化自信论》(刊于《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在近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严峻的社会现实引起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深刻反思。在古今新旧中西的历史交汇点

上,张之洞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强烈的自信。在他看来,以“三纲五常”和“仁爱”、“忠义”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值得发扬的优秀文化;同时他也不排斥西方文化,认为在坚持“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的前提下,吸收西方文化也是可行的,西方文化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有益补充。张之洞的这种中国文化自信论是建立在他独特的儒学修养和长期的地方仕宦经历上,是其个人特殊经历及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文化写照和诉求,也是对古今新旧中西文化矛盾的一种积极回应。我们在评价其文化自信论时,不应对它进行简单的否定和肯定,而是要走进当时的历史情景中进行同情与理解式的解读。

明代忠顺营官军的命运变迁

彭勇在《论明代忠顺营官军的命运变迁》(刊于《中州学刊》2009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忠顺军的前身是由归附明朝的蒙古、女真和回回等少数民族组成的达官军。明廷把他们安置在卫所里,给予较为优厚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因民族成分特殊,达官军单独编组,除参加重大军事行动外,并不参与日常戍守、承担杂役。嘉靖中后期,由于明蒙关系的变化,达官军开始参与京畿地区的日常防卫,并于隆庆二年改称为“忠顺军”,与内地汉族各军兵种一起入戍京畿、修守长城等,其职责与汉族官军趋同。明清易代后,这批少数民族军队逐渐完成了由世袭武官、军籍到民籍的身份转变,其社会地位与内地汉族没有区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