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冰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建设亟待完善

2010-02-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秋丽 特约记者李志臣 我有话说
2月9日,山东气温骤降,国家海洋北海预报中心分布海冰警报显示:辽东湾浮冰最大外缘线为94海里,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冰情将再次发展。

今年以来,受连续多次强冷空气影响,山东省近海海域遭受1967年以来最严重的冰冻灾

害,海水水温大幅度下降,给沿海渔业、养殖业、海上作业以及渔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21日,山东省渔业受灾人口达9.5万人,浅海、滩涂、海水养殖池塘受灾面积14万多公顷,损失水产品20余万吨。面对突如其来的冰冻灾害,山东省委、省政府多次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省领导带领工作组深入灾区检查指导救灾工作,沿海各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沿海群众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奋力抗击海冰灾害的和谐乐章。

近海养殖或遇灭顶之灾

“从2009年12月开始,一直刮大风。今年1月初才出海一次,后来因为降温,加上大风,一直就没有出海。”有着30余年捕捞生涯的烟台莱州市渔民冷左生说:“我们是靠海吃海的人,如果不能出海,是我们最大的担心。”他的担心有来自现实的压力:一是雇的两个捕捞工人每个月的工钱4000元,尽管不能下海作业,但工资依然要支付,吃饭也要花钱;二是农历年底了,海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此时正是赚钱的大好时机。

跟冷左生一样担心的还有青岛黄岛区红石崖街道的水产养殖户刘师傅,“池子里的冰五六厘米厚,每天都有鲍鱼耐不住冻从池壁上掉下来,翻了白肚皮。”刘师傅这几天连续在养殖池边“抢救”鲍鱼,天又冷心情又急,让他住进了医院。十几天的连续低温让他的五六个鲍鱼养殖池都结了冰,隔两三天就有20%-30%的鲍鱼被冻死,其他冻伤的鲍鱼原来每斤能卖150元,现在只能卖七八十元甩货了。据刘师傅介绍,他们村所有的鲍鱼养殖户都遭了灾,这几天损失最少的也有10万元。青岛海洋渔业局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永举告诉记者,胶州湾遭遇到了几十年一遇的海冰灾害,损失最大的不是出海的渔民和季节性水产品养殖户,而是浅海潮间带中鲍鱼、海参以及各种贝类养殖户。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任一平表示,今年的海冰灾害在他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是最严重的,0℃以下的水温可能会给胶州湾近海养殖的水产品带来灭顶之灾。很多扇贝养殖户证实了任教授的说法,扇贝养殖户李庆章说,2009年,包括工人工资和一切费用,他投资40多万元,养了2万笼扇贝。冰灾到来之前,他收回了其中的1.5万笼,另外5000笼未及时收回而损失了近20万元。

如此严重的海冰,是否会影响今后胶州湾海域的生态环境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苏洁博士认为,短期的海冰灾害对整个胶州湾海域今后的生态环境影响有限,但目前持续的海冰灾害还是可能导致海水温度有所降低、水下植物和浮游生物减少等现象。

苏洁认为,冰冻时间长、冰层厚度大的海冰灾害确实会给受灾海域今后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但目前冰情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胶州湾在2006年也曾发生过严重的海冰灾害,三年过去了,整个海洋生态环境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海冰会对水温产生影响,如果胶州湾海域冰情持续发展,该水域的水温可能降低,这样的话,海水里养殖的冷水鱼产量就会增加,而喜暖的海鱼产量就会减少。”

全省动员防范抗击海冰灾害

入冬以来,山东省沿海部分地区持续出现雨雪、凝冻等天气,海上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特别受近期寒潮和冷空气影响,渤海莱州湾、黄海北部出现大面积冰封现象。据了解,莱州湾去冬初冰较往年提前10余天,距岸约3000米区域冰封较严重,最大厚度30―40厘米,深水厚度4―5厘米。滨州、东营两市渔港码头水域已全部冰封,渔船无法出海生产;潍坊的昌邑市北纬37度17分以内海域已全部结冰,渔船无法出海生产。寿光渔港也已封冻,在外生产的十几艘渔船暂时不能回港。初步统计,全省海冰灾害造成全省海洋与渔业直接经济损失达6.8亿多元。

全省各级海洋与渔业系统提前预警、全力防范、措施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然灾害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省海洋与渔业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海冰灾害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海冰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海上养殖生产、渔船、港口、码头等防海冰工作,并派出督导组深入生产一线督导大风、封冻等恶劣天气预防工作的落实,指导有关市县开展工作。密切关注海上、湖泊、水库、池塘、工厂等从事渔业养殖生产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加强渔民防雪防冻防风和防灾减灾措施的技术指导。同时,对海冰灾害进行24小时监控,及时调度每天海冰灾害变化情况,及时掌握渔民渔船防风避风动态。

由于前几天气温升高,加之海水作用,莱州湾、胶州湾的海冰有所融化。据了解,山东海事局日前利用海冰缓和期,在冰情不十分严重的港口,安排具备破冰能力的大型船舶和拖轮先行进港,再安排小型船舶进港,保障更多的港口通航效率。

山东省民政厅两次下发紧急通知,派出工作组到莱州、青岛等地查看海冰灾害情况。沿海各地党委、政府迅速部署防风、防冰工作,密切关注海冰冰情发展,提前采取措施,通知渔船回港避风,组织指导群众开展海产品抢收和生产自救。

针对渤海和黄海北部发生的严重海冰灾害,山东省农信联社紧急部署,要求沿海各地农信社深入所有受灾村、户进行调查摸底,摸清海冰灾害给群众生产造成的损失情况,了解受灾群众下一步的信贷资金需求情况,并采取措施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同时要求各级农信社紧急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支持受灾群众恢复生产。截至目前,已发放各类救灾信贷资金218万元。

海冰预警预报机制亟待建立

日前,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司长林山青在《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发布会上介绍,目前渤海海冰占渤海总面积比例由前几日超过51%下降到35%。他提醒,在海冰消融时安全风险可能更大,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林山青介绍说,海冰在融化时可能形成海上浮冰和巨大锋利的冰排,在风和海流的推动下,不仅会对海上平台、管道等造成破坏,还会严重影响小型船舶的安全。接下来,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将采取新的观测手段,加密观测站点,加强海洋海冰的观测能力;同时要加强海冰预警预报体系、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张启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此次冰情形成原因。首先,去冬今初特殊的气候对整个渤海海域影响很大。“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渤海湾处于北半球结冰带的边缘。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张启文说,这次海冰增长如此迅速,与去年11月以来几次降温幅度超过10℃的寒潮天气密切相关,加之连续大雪也加速了海冰形成。另一方面,海冰的生成与海水盐度有关,盐度越低,越容易形成海冰;而去年夏季北方地区较大的降雨量,降低了河口附近海域海水的盐度。

对于此次海冰灾害出现的原因,苏洁告诉记者,不排除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局部极端气候异常,而此次冰情究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还是一次偶然天气情况,科学家还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宋金明指出,虽然海冰是除风暴潮外最严重的海洋灾害,山东也是海洋大省,但毫不客气地说,目前山东省没有研究海冰的权威专家,这是客观现实决定的。据宋金明介绍,我国沿海海域每年都结冰的地方主要是辽东湾北部,营口港最严重。山东海域虽然也有,但多是薄冰,没有形成大的冰害,所以研究海冰的专家都在大连。在宋金明看来,海冰不可预防,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建立海冰预警预报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有人说我国的破冰船太少了,但我认为没有增加破冰船的必要,这样的冰灾40年才出一回,而且冰期短,大量的破冰船闲置也是一种浪费。最好的办法就是渔民提前准备,企业及早储备相关物资、运输业调整方案。应对冰灾要做的就是将损失降到最低。”

同时,有专家建议在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区培养建立有破冰能力的队伍,配备破冰船,平时可用于海上调查,遇到海冰灾情发生时,即可全力破冰。林山青认为,由于海冰灾害涉及到交通、渔业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联动,共同应对,海冰灾害的应急预案有必要从部门预案上升为国家应急预案。

烟台养马岛孙家疃村村民乘小船到海冰已经消融的海滩上收牡蛎。

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山东省莱州市海庙港内几条渔船原本正在做出海前的准备,如今码头再次遭遇冰封。

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