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至真至柔情怀 至伟至刚力量

2010-0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斯敏 我有话说

又一年长风浩荡,又一年春来冬往。当2009足音渐远的时候,驻足回望,一张张或平凡或伟大的面孔点亮了我们的目光。在共和国第60道华彩年轮上,他们汇成了一股温暖而雄浑的力量。

2月11日晚,中央电视台“2009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即将隆重亮相,人们将用天南海北汇聚而来的七千万张选票,为十位“感动中国”人物加冕。

这是一份大爱凝就的榜单――邓小平夫人卓琳、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沈浩、“暴走妈妈”陈玉蓉、残疾家人的主心骨朱邦月、多民族孤儿的维族母亲阿里帕・阿里马洪、“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光明使者”德国盲女萨布利亚・坦贝肯、滇池卫士张正祥、孤帆英雄翟墨,十段迥然不同的人生故事,却有着同样感动人心的力量,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

这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是民族气概的缩影与写照;这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前进的动力与见证。

不离不弃,真爱无价

73岁的朱邦月老了,左腿假肢也一天天痛得厉害。可他不能休息,因为,他是四口之家的唯一支柱,是妻儿四十年来事事依赖的“壮劳力”。

40多年前,与朱邦月同在福建邵武晒口煤矿工作的好友离世,握着他的手,朱邦月做了一个至今未悔的决定:迎娶朋友的遗孀,照顾她和两个儿子。

母子三人都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生活无法自理。从此,朱邦月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度过的――清早即起,先帮妻儿翻身活动、淘米煮粥,然后上街买菜,回来急忙帮他们穿衣、洗漱、吃饭、上卫生间。下班归来,又一轮相同的忙碌后,已是万籁俱寂,他把妻儿一一抱上床睡觉,夜间,还要起床数次,给他们逐一翻身……

1986年,一场不幸又给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朱邦月左腿骨折截肢。拄着双拐的他毫不抱怨,依然细致入微地照顾着妻儿。

“靠一条腿撑着,老朱把我们抱过来抱过去,好几次没撑好,他整个人就摔到地上,我们听着他哎呦哎呦叫,却帮不了他,非常担心。”妻子朱玲妹艰难地说。老朱却憨憨地笑:“只要我还干得动,我们就是完完整整的一家人。”

和朱邦月一样,新疆维吾尔族老妈妈阿里帕・阿里马洪也用爱撑起了一个家,但她的家要大得多,19位儿女,有维族、哈萨克族,也有汉族、回族。在她心里,10个收养的孤儿和9个亲骨肉毫无区别――“都在一口锅里吃饭,都是我的娃娃”。为了19个小生命的成长,阿里帕妈妈节衣缩食、终日操劳,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快乐的笑。儿女们知道,那是从妈妈心底流淌出的满足,是温暖博爱的母性光辉。

真爱无价。为爱而生的,还有“暴走妈妈”陈玉蓉――210天晨光暮影,2100公里风雨长路,四双磨穿了底的鞋子,清减下去的16斤体重,一切只为了一个信念:战胜自己的脂肪肝,为重病的儿子移植一颗健康的肝脏;更有陪伴伟人一生的卓琳老人――与小平携手58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革命年代立下“砍头也要跟着你”的铮铮誓言,和平岁月甘为相夫教子、默默付出的平凡妻子。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倾尽晚年积蓄捐款10万元,2009年,她追随小平而去。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如果说,在自然的伟力面前,在人类生老病死的铁律面前,有什么力量可以迎难而上、突围而出,那么,一定是真爱――虽不能战无不胜,却定是百折不回。

无怨无悔,信念永恒

“Y ou're a great w om an,w eloveyou”(你是个伟大的女性,我们爱你)。得知萨布利亚・坦贝肯获奖的消息后,藏族少女玉珍声音颤抖着向她致谢。虽然眼睛看不到光明,但玉珍流畅的英语和大气的风度却令人赞叹。这一切,都来自她亲爱的萨布利亚老师,一位同样目盲的德国姑娘。

萨布利亚自幼因病失明,却追寻着心灵的光亮。她勤学苦读考入波恩大学,研修英语、计算机和藏语课程。逐渐地,她发现,藏文在全世界还没有盲文文本。

“很难想象盲人离开阅读将会怎样生活。我要创造一个使所有盲人感受到便利和平等的环境。”怀着执著的信念,她开发出了世界上首套藏盲文软件。1997年,萨布利亚慕名游历西藏,被盲童们对教育的渴望所触动。一个新的想法产生了:留在中国,为西藏盲童办一所学校。她的想法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2000年11月,一所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开始运行。在这里,孩子们学习藏语、汉语、英语,掌握自我照料的生活技能,接受按摩、手工制作技能培训,还能享受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对身心的熏陶。

“萨布利亚是我们的榜样。她会骑马,爱登山,2004年,她还请来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埃里克・威亨梅尔,指导我们登上了一座海拔6500多米的高峰。她让我们知道,只要坚强面对,我们一样可以掌握命运!”玉珍说。

今天,从盲童学校毕业的孩子已有155名。他们有的开起按摩诊所,有的做了翻译,还有的进入常规学校继续深造。

“我希望他们对未来有梦想,我们可以让世界更美好。”萨布利亚微笑着说。

“希望他们对未来有梦想”,这也是中国姑娘李灵深埋心底的信念。

为了帮家乡孩子们展开梦想的翅膀,这个27岁的“80后”大学生扎根周口淮阳许湾乡,办起希望小学,逐渐有了300多名学生。然而,七年下来,李灵却因不收分文学费而欠下8万元外债。“我苦,没关系;可孩子们需要多读书。不但读课本,还需要读大量课外书开阔眼界。”为了这个心愿,一放暑假,李灵就悄悄地来到郑州,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走家串户地收购起了旧教辅和儿童读物。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爱美的姑娘被当成了“破烂王”,一个夏天就苍老了好几岁。终于,书越来越多了,孩子们也能有自己的阅览室了!看着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涌上来读书,李灵开心地笑了。

如果说孩子们的笑容是对李灵最大的褒奖,那么,一颗颗红手印,就是对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最深的追思。2009年11月6日,在小岗辛劳了六年的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干部沈浩累倒在了岗位上,没来得及看高堂老母和贤妻幼女最后一眼。留下的,是一个焕然一新奔向富裕的小岗,是一片爱民如己、兼济苍生的情怀。他生前,村民们两度按下红手印,挽留这位致富带头人;他走后,村民们第三次按下红手印,永远留住他的骨灰。是信念,让他无怨无悔;是执著,让他燃烧终生。

力拔山兮,勇者无敌

感动中国的,不止柔肠百转的情怀,更有撼山动海的力量。

2009年10月1日上午,新中国六十华诞庆典上,由我国自行研制的歼10战斗机编队飞越天安门广场,把气吞山河的中国气概写进了万里长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能独立研制第三代战机的国家。

钢铁战机背后,是一位八旬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倾情付出。宋文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歼10飞机总设计师。从1986年受命研制歼10起,他带领着一批年轻人,在从未涉足过的领域里开始了艰难跋涉。成千上万次摸爬滚打,无以计数的艰辛曲折,终于,1998年,歼10战机成功首飞,并在数千次的定型试飞后,于2006年正式列装空军航空兵部队。

不苟言笑的宋文骢也忍不住热泪纵横,他把自己的生日改在了歼10首飞成功的日子:3月23日。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做到了。”老人的话,字字铿锵。

宋文骢为国人捍卫了一片天,翟墨则扬起五星红旗照亮了一片海。

身高1米90,长发束在脑后,山东大汉翟墨张开双臂走过来,宽阔的胸怀俨然有海的影子。他本是一位画家,却在中国航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7 年1 月至2009 年8月,翟墨从中国日照启航,一个人,一张帆,完成了中国首次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35000海里的航程,他横跨印度洋、南大西洋、太平洋,穿越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的15个国家、地区和岛屿……他用力量和智慧与风浪搏击,而他船头始终飘扬的中国国旗,向全世界宣告着炎黄子孙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2008年9月,我在埋葬拿破仑的圣赫拿岛登陆。他曾说过:中国就像一头东方睡狮,一旦觉醒,世界将为之震动。我在他墓地的留言本上用中文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这次来就是告诉你,中国这头睡狮已经醒了’。”翟墨说。

关于碧水清波的梦想,也时时激荡在昆明市富善村村民张正祥心中。他挚爱的这潭碧水,就是春城明珠――滇池。在滇池边长大的张正祥把这片水域看作母亲,而近年来滇池环境破坏、蓝藻成灾的惨状,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保卫滇池!张正祥舍弃一切,一干就是26年:他与盗伐森林的山贼搏斗,左腿被砍成重伤;他冒雨下矿监督,被疾驰而来的车辆撞飞,右眼失明、右手骨折;他捐出自己承包的14亩良田,开辟消灭蓝藻的科学试验基地;他同疯狂毁林的不良村官和商人坚决斗争,自己妻离子散,一贫如洗……他的坚持打动了众人,在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滇池自然保护区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被全面封停。

满头白发的老人、孤帆远征的水手、身残志坚的农民,他们身后站起的,是中华儿女铁骨铮铮的群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中国力量。

“生命之链”,感召无边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花落一个英雄群体――长江大学勇救落水儿童的十余位大学生。

他们的故事,早已随着滔滔长江水,在神州大地上广为传扬。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40多名大一新生结伴来到长江边野炊。突然,两个在江水中浮沉挣扎的小男孩映入了他们眼底。“快救孩子!”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一部分跳入水中,奋力游向落水孩子,其余则手拉手形成“人链”,慢慢往江心探去。孩子获救了,大家还来不及欢喜,险情突现:水流湍急,“人链”断裂,多名大学生瞬间被江水卷走。正在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人却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

“如果说,人们对‘90后’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素有质疑,那么,这些大学生的瞬间抉择足以说明一切。他们身上体现的不是个人的伟大,而是整个青年一代的荣光。把‘感动中国’特别奖授予他们,就是授予了中国明天的希望。”《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对记者说。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的委员们,对这个群体做出了如下评价――

“他们用19岁的肩膀铸造生命之梯,他们的行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和两个孩子的生还,并不是简单的生命风险交换,而是在修复和重构着健康社会应有的道德基石。”

“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现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大学生的英勇行为,激发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入思考,引发了全社会对当代青年的重新认识,更激起了一场传递爱与责任的热潮。“以后遇到险情,我们还会伸出援手”,这成了大学生们共同的心声;何东旭的父母从社会爱心捐助中拿出18万元,在儿子母校创立“东旭奖励基金”,帮助困难学生,传承“东旭精神”……一条满载温暖与责任的“爱心之链”,已如学子们在江流中搭起的“生命之链”一般延展开来,永不断裂。

在朱波看来,这条“生命之链”上传递的无边感召,正和《感动中国》的主旨暗合。“感动中国的,绝不仅仅是每年评出的年度人物。那些被百姓众口推荐的候选人、那些隐没于人群中默默付出的优秀中国人,都是感动中国的英雄。他们事迹不同,精神内核却是一致的――传扬中华传统美德,固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平凡英雄,构成了中国的‘生命之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