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应对人口风险,创造健康和谐社会

2010-02-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汤兆云 我有话说

人口发展必须与国家经济社会的总体水平相协调、相适应,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人口危机,主要表现为人口结构演化、人口迁移与分布的异常变化,以及不同时间、空间维度上人口发展的不均衡,诸如:人口健康寿命远低于平均预期寿命、人口亚健康状态比较普遍、老年人口健康较差、传染

病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等问题。这些人口风险业已并将继续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

健康预期寿命低于人均期望寿命,亚健康状况相当普遍

人均预期寿命是指一个人口群体从出生起平均存活的年龄,它反映的是人类健康水平的综合指标,其高低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3.0岁,其中男女分别为71.0、74.0岁,比新中国成立前的30多岁增长了一倍多。和发达国家的75岁相比,也相差不了多少,这表明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人的生命包括生命长度(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还包括生命质量(健康预期寿命)。健康期望寿命可以定义为在健康条件下的期望寿命,即个人在良好的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但是,我国目前在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同时,人口健康状况却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即健康寿命并没有和平均预期寿命同步增长。根据联合国对各种常见病和流行病的发病率、居民的生活习惯、暴力倾向、饮食结构、吸烟及酗酒者所占人口比例、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指标所测算的各国居民的健康预期寿命及排名顺序,我国人均健康寿命只有62.3岁,仅列世界第81位。即使是在人均期望寿命很高的上海市,人均健康寿命也仅有54岁,这意味着大部分市民在50多岁后就要面临各种疾病的困扰。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器官无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即人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的增加,我国目前人口亚健康现象也相当普遍。根据对2006年全国10个主要城市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发现,有15%人口属于健康、15%属于非健康、70%属于亚健康。以此比例推算,全国处于亚健康人口超过了9亿。调查还同时发现,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的亚健康发生率超过了70%;中年人亚健康发生率高于青年人,但目前亚健康出现了年龄偏小的趋势,甚至十几岁的年轻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北京市疾控中心一项“10年间居民死亡情况调查”数据表明,男性40―49岁组死亡率10年间增长了73%,女性增长了15%。由于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比较普遍,他们平均预期寿命仅为58岁,比全国人均低10多岁。

老年人口遭受疾病的折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通常认为,一个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7%,即可视该地区为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2%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超过了7%),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5。2007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9.4%。

老龄人口由于身体器官功能老化、抵御能力差等原因,常患机能性病变,同时也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遭受疾病的痛苦折磨。1992年我国65岁女性平均患有慢性病的年数为11.2年,未患病的平均年数只有4.4年。200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身体健康的比例只占60.3%,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64.9%、55.9%;“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高达15.0%,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12.9%、17.1%。

调查还发现,我国目前有26.5%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处于“较差”或“很差”的状态: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是全人群的25~30倍;55.7%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2.6%的人卧床不起,一年中平均卧床达35.7天;85岁及以上老年人平均卧床天数是60―64岁组的老年人的4倍多。如果与20―29岁年龄组相比,60岁及以上老年人恶性肿瘤患病率高出113倍,高血压高115倍,糖尿病高100倍,脑血管病高135倍。同时,老年人的住院率也比其他人群高出2倍。

老年人群普遍较差的健康状况,给他们衣食住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影响了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传染病呈现快速上升势头,对人口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根据国家对传染病的分类,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不少的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由于它有传染性、流行性、危害严重等特点,其人口风险问题也不能忽视。

性传染病性疾病是一组主要以性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严重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从1985年我国自发现第一例输入性艾滋病感染者以来,艾滋病感染和发病人数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至2004年9月底,累积报告艾滋病感染者89067例,其中艾滋病病例20786例,累计死亡报告5024例;艾滋病实际感染人数估计在65―102万之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5%。目前,我国大陆31个省(区、市)都已经报告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8年,艾滋病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0.76/10万、0.41/10万,病死率为53.57%。与此同时,艾滋病的传播开始进入由特殊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的时期,每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增加速度都在30%左右。特别注意的是,艾滋病在农村和贫困地区疫情严重。在全国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最高的10个省区中,有7个省区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据估计,80%的感染者在农村。青壮年群体受威胁最大,20―39岁年龄组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占患者总数的82.5%。

此外,乙肝、结核病等传染病,血吸虫病等地方病也有蔓延的势头。目前,全国乙肝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约1.2亿,占世界总数的1/3,居世界第一。患结核病人数达到500万人,占全球的1/4,居世界第二。2008年肺结核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88.52/10万、0.21/10万,病死率为0.24%。

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它对人身健康损害非常严重。“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就形象地说明了解放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凄惨情景。解放后一段时间,我国大部分血吸虫病流行疫区已经基本上消灭了其高发态势;但目前一些地方又有反弹。2008年,我国患有血吸虫病的县为450个,流行村的人口数达6781.1万,发病率为0.22/10万;至该年底,全国有血吸虫病人41.3万。

应对人口风险,创造健康社会

人口风险作为一种潜在的社会危机,有一个长期潜伏和孕育的过程。如果对风险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一旦时机成熟,隐性的风险便会转化成显性的危害。因此,预防对人口风险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类的健康保障顺序首先应是预防保健,其次是基本医疗服务,最后才是住院和大病服务。后者属于人类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经济成本最高的保障防线。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预防人口风险作为出发点,着力提高处理重大人口危机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建立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医疗救助体系,切实做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

人的健康和寿命70%取决于本人,取决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健康是人生的根本财富,是社会的根本资源,是国民的根本素质;健康和富裕一样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建立良好卫生习惯,逐渐形成科学文明、卫生保健和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应对人口风险,创造健康社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