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低碳”竞争是压力更是动力

2010-02-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晓春 陈思果 我有话说

◆“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等新概念频频提及,“碳关税”、“碳标签”逐步步入实践阶段,“低碳”时代已呼之欲出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加剧等挑战,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能为企业和国家逆势发展提供有

效支撑和不竭动力

◆创新关键低碳技术,是提升低碳竞争力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延续,国际与国内市场的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国家和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压力。与此同时,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度依赖化石能源,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及碳元素的化合物)被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引起温室效应进而造成全球气候急剧变化,气象灾害频发。如何消除人类对全球气候问题的焦虑?如何审视和思考“高碳”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发展时代提升竞争力?应引起足够重视。

将节能减排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生多赢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虽然各国对于如何实现减排目标尚存在不小的分歧,但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却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而在日前闭幕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产业”等一系列新概念被频频提及,再加上逐步走入实践阶段的“碳关税”、“碳标签”等措施,将市场与竞争带入了一个“低碳”时代。

谈到“低碳”时代,自然不能忽视低碳竞争力。低碳竞争力是一个直观涵义明显却又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机构(T h e C lim ate I n sti-tute)与英国第三代环境主义组织(E3G)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20国集团(G20)低碳竞争力》中,从宏观层面上将低碳竞争力(low carbon com peti-tiveness)定义为“未来低碳发展方式下,各国为其人民创造物质繁荣的能力。”报告运用低碳竞争力指标、低碳提升指标和低碳缺口指标对20国集团国家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整体评估。这一理论体系站在国家宏观发展的角度界定了低碳竞争力,而没有对企业、产业、区域等微观与中观层面进行归纳和概括。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体,其竞争能力是产业和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和根源所在,换言之,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产业实力,而产业的实力决定了国家的实力。因此,从微观层面上界定低碳竞争力,即在节能减排目标的指导下,企业生产通过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率先生产、开发、利用比其竞争对手具有更低污染、更低排放、更低能耗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问题的双重夹击下,无论是企业谋求持续的发展,还是国家探索造福国民之路,都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摒弃传统的“高碳”竞争模式,围绕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标准打造低碳竞争力,将节能减排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生多赢,为全人类的幸福生存创造条件。

进入21世纪,在英国发端的“低碳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波及全球,世界各国纷纷出台规划和政策,从国家层面推动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实用化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竞争环境,培育低碳竞争力,不仅将为企业或国家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动力,而且更将为处于相对竞争劣势的企业和国家提供发展的后发优势。

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进一步优化现有后发优势

之所以作出培育低碳竞争力,将为处于相对竞争劣势的企业和国家提供发展的后发优势的决断,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一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加剧、资源能源耗竭等种种挑战,大力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能为企业和国家逆势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不竭动力。据世界货币组织(IMF)2009年10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2007年―2010年源自金融危机的全球损失约为3.4万亿美元,巨大的经济损失迫使各个国家探寻新的经济发展突破口。据汇丰(HCBC)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气候变化行业中的上市企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的营业总额达到了5340亿美元,超过了5300亿美元的航天与国防业的营业总额,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全球出现经济衰退,但低碳行业2008年的收入仍大幅增长了75%。

二是,低碳竞争力是企业与国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业免受国外竞争压力,以保护环境为由,对进口产品设置高关税、限制贸易配额等壁垒,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广泛性、隐蔽性、灵活性等特点。在国际社会广泛呼吁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碳关税、碳标签等概念随之提出,这一方面起到了监督减排责任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新的潜在贸易壁垒。由碳关税、碳标签衍生出的税收成本和技术性壁垒,将给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产品增加沉重的生产成本负担,严重影响其出口产业的发展。

当今世界仍处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碳排放为主要限制指标的贸易保护主义尚未成熟,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必须抓住这一阶段特点,探索和创新形成低碳竞争力的方式和途径,结合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基础,降低产品单位能耗和碳排放,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以低碳竞争力来冲破碳关税、碳标签带来的潜在封锁。

三是,培育低碳竞争力是处于相对竞争劣势的企业和国家形成后发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发展的水平总是存在差异的。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和国家,在发展的道路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阻碍,但这并不意味着落后企业和国家没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竞争领域,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现有后发优势。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资本将由减排成本较高的排放实体流向减排成本较低、贡献较大的排放实体;低碳城市所带来的宜居环境,将吸引优质企业和人才;先进低碳技术的引进、研发与创新,将有效促进企业和国家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带动新型产业和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兴起。减排成本低、发展环境好、技术起点高、产业结构优将为后发企业和国家提供新的竞争优势。

把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

面对这一激烈的竞争领域,中国该如何有效应对,培育和提升自己的低碳竞争力呢?

首先是要把低碳发展理念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融入到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去,使企业和国家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参与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环节的低碳化。在国家层面,要提高全民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在企业层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尤其是履行环境责任,树立起绿色品牌意识,广泛开展低碳营销,树立以市场需求和环境责任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放弃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有损人民身心健康的业务,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其次是要注重挖掘低碳发展潜力,培育新的低碳市场。低碳经济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有许多潜在的市场有待挖掘。对于当前处于竞争优势的大多数发达国家来说,要继续保持优势,不得不加大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开发低碳技术,抢占低碳市场。除碳交易市场、新能源市场之外,新的低碳市场仍需要发掘和培育,如低碳租赁市场、低碳信贷市场、低碳旅游市场等。培育新的低碳市场,将大大加强低碳经济的活力,进一步锤炼和增强企业和国家的低碳竞争力。

再次是要创新关键低碳技术,广泛开展“绿色技改”。德国环保技术产业可能在2020年超过传统优势行业――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从德国的经验可以看出,合理配置企业和国家的科技资源,根据市场需要选择企业和国家的低碳技术重点发展领域,创新关键低碳技术,是提升低碳竞争力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最后是要培育低碳产业集群,提升整体低碳竞争力。要形成低碳竞争力,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低碳产业的集群式发展,能有效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同时也加剧竞争,加速优胜劣汰。低碳产业集群的形成于发展不仅要依赖市场,同样要依赖政府的引导。

(陈晓春系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