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罗金印:妙手可正骨为医先正心

2010-02-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向小园 我有话说

把中医正骨术发扬光大,是罗金印(左)和儿子罗震的共同心愿。向小园摄

斗室一间,素白简净,问诊者往来如潮。

妙手一双,笑容慈和,拿捏间手到病除。

国家广电总局门诊部的这间小小诊室,因为老中医罗金印的“坐阵”而远近闻名。

罗金印的绝活是正骨。传说中,顶级正骨师不动刀不用药,仅靠双手捏揉掰推,接筋续骨,无所不能。

罗金印靠的也是手,然而正骨在他眼里却不是“神技”――“自信归自信,可咱不夸‘包治百病’的口。这是一门科学,不是神话。”

自信地悬壶济世,科学地研艺授业,这就是七旬罗金印当下的生活主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正骨法”的传人之一,他和几位同胞继承祖训,各有建树,而推进祖国中医药科学的发展演进,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从医近60年,罗金印的手上“写”满了故事。

用双手,他能诊断,十摸九准。有个病人摔了一跤,腰腿酸痛。到医院一照腰片,说没什么大毛病。罗金印一摸:第十二胸椎骨折!抬手在受伤部位划了标记。病人将信将疑地拍了胸片,一看吓一跳:连骨折形状都和罗大夫画的一模一样。骨伤不在话下,连隐于椎管内的病变也难以遁形:有个女孩出现了类小儿麻痹症状,在医院看了一段时间,总不见效。罗金印摸,骨骼无异常,再沿胸椎一路按压下去,辅以银针轻划。边划边问,凭着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发现女孩第六胸椎以下感觉异常。他又拿笔划了个圈,“问题就出在这里。”一照核磁,不出所料,一个两厘米大的囊肿赫然在目。

用双手,他能去病,舒筋正骨。有位患者肩关节脱位,肱骨骨折,罗金印诊治两次,轻轻巧巧间关节归位、断骨接续,病人花费不到200元。一个曾有同样症状的病人得知,不禁顿足兴叹:早知道何必开刀换人工关节?花了数万元,更何况“换得再好,也不如原装啊。”

神了?不神。罗金印说,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传承数千年的中医正骨术就是建立在这个系统之上。既然皮肉筋骨、五脏六腑、经络血脉密切相关,那么,摸骨头、听声音、看反应、细分析,自然能做出判断。之后再用手法疏通气血、巧力接骨,这样,不论骨断、骨裂还是脱臼、错缝,都不在话下,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谓“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你比如,腿脚麻木得厉害,一般是腰椎底部有问题;如果是腰椎第四五节有问题,一般会坐骨神经痛,放射到小腿外侧。腰椎骨折,一般肚子胀痛;腰侧、脊柱两侧有痉挛性疼痛,腹胀,应该是腰椎胸椎联合骨折……”罗金印边讲边示范,手指在病人前胸“任脉”和后背“督脉”上游走,“‘督脉’脊柱尤其重要,督脉不通,百病纵生,因为病变的脊柱会压迫血管、神经,进而影响全身。”

话音未落,一抬手,一例正骨宣告结束。

“用了不到五分钟。这么快?”

罗金印一笑:“正骨讲究的就是稳、准、轻、快。比如治疗一般闭合性骨折,五六分钟足够了,关节脱位可能数秒就可治愈,最长的也不超过20分钟。”

常常有人问及正骨和按摩的区别,罗金印总是耐心地解释:推拿按摩也是中医一绝,可疏经活络、改善内分泌,起到的多是放松、保健、辅助治疗的作用;正骨则是不折不扣的治疗手段,是以推、拽、按、捺等手法对脱臼、骨折、骨骼失稳等病症进行矫正。

按摩、正骨各有所长,但也有着本质区别,骨伤知识还需要医者不懈地宣传。“按摩、正骨,这都得靠‘正规军’。常听有人去小店按摩,不按则已,一按反而出毛病了。为什么?手法不得当,轻则无甚功效,重则加大损伤。老百姓分不清啊,这些糊涂账都被算到了中医头上,以至于近年有人叫着要取消中医。满大街打着‘中医按摩’的幌子,却没几个真正系统学过中医的,这哪行啊。”说着,外表温容的罗金印也不免有些愤愤了。

“一代要比一代强”

一手按住病人的腰椎突出处,缓缓按揉,一手环在病人胸前,带动上身大幅度旋转――罗金印正为一个腰椎间盘脱出的病人“搬腰”。

“我做这个不需要帮手,至少‘解放’了两个劳力。”老人呵呵笑着,颇有些自豪。的确,传统的旋转矫正法总是一人施力,两人在前按住病人的腿。罗金印何以“以一当三”?

细看之下,原来是他独创的“矫正凳”起了作用――上窄下宽的梯形铁凳,稳立于地面;坐凳前方呈八字形分为两半,人坐上去,正好把两腿分开固定。

像这样的创新,老先生60年来摸索出了不少,比如根据不同部位制作的特型正骨夹板,比如镇痛的中药喷剂,再比如,综合运用其他中医手段辅助正骨。

1995年,意大利水利专家恩泽拄着双拐找到了罗金印。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痛已折磨了他数年之久。罗金印先为他侧翻旋转,然后做理疗,再针灸,最后贴上膏药,并开了几味独家配方的中药。一个月六七次治疗下来,恩泽扔掉了双拐。他激动不已,回国不久,还专程带着夫人来治颈椎,一样被罗金印的综合疗法很快治好。

祖传自著名正骨医师、姑姑“双桥老太太”罗有明的罗氏正骨法,一直被罗金印引以为豪,但“吃老本”是满足不了他的,“一代要比一代强,要不整个中医医术不就原地踏步了吗?”罗金印始终记得姑姑半个多世纪前的嘱托――“你们是新一代正骨医生,必须有文化,要靠科学把罗氏正骨法发扬光大。”为此,在过去艰难的环境里,罗金印总是寻找着充电的机会。他跑遍了北京名医院的骨伤科,四下观摩、取长补短,上世纪60年代,还在北京626医科大学潜心学习了一年。虽然不发文凭,但他觉得值――“中医理论、人体解剖,这些都是姑姑那里没法系统学到的。最起码我敢说,对人体骨骼的了解我比老一辈强。光说脊柱,就有一亿多个解剖结构点,一个椎体上下6个关节面,哪个都不能马虎啊。”

现在,罗金印身边有了两个好帮手――儿子罗震和学生庞全智,两人都是中国中医药大学科班出身。罗震说,父亲有两个心愿,一是盼着自己能将现代医学和传统正骨术更好地结合,“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是将1992年写就出版的《罗有明正骨法》充实修改,重新出版。可是,忙碌的父子俩还抽不出身来,年均15000人次的接诊量,让他们的心愿一拖再拖。

“‘无德不成医,先得有德,再论医术’”

“小伙子,吃饭了吗?”“踢球好啊,你这好身板,该是个前锋吧?”……

一个踝骨骨折的男青年被抬进门来,罗金印一边麻利地摸捏,一边和他拉起了家常。“爸爸最爱和病人聊天,病人越紧张,他越不停嘴。”罗震笑着说。其实,老先生是在帮病人放松心情,手底下可没闲着,每次聊着聊着,“咯嘣”一下,大功就告成了。

罗金印体恤病人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一个脚部砸伤的民工被送到了诊室,罗金印不顾那一身的灰土、一脚的泥水,赶紧帮他脱鞋诊治,仔细按揉。事后,在场人问罗金印:“你没闻到那股味道?”罗金印一怔,有些不悦:“我只看到了一只受伤的脚,一个正在忍受痛苦的病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还在双桥诊所的罗金印接治了一个女孩。她在诊所住了一个月院,临出院的那天,“扑通”跪下哭了:“爷爷我骗了你,我说病一好就让家里把钱寄来,其实我家一分钱也没有……”原来,她家里只有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奶奶,还等着她打工养活。罗金印赶紧扶她起来:你别哭,住院费诊疗费我一分钱不会要你的,你走吧!

这样的事说起来太多,只看病人们一进门和罗金印打招呼的亲热劲儿就能推知一二。

病人们都喜欢罗大夫,因为罗大夫不但治病,还总热心地教他们防病:他提醒上班族,使用电脑、伏案书写的时间不要太长,坐姿要正,要像学生上课一样,每隔45分钟扶着办公桌塌塌腰、蹲一蹲,实在没时间起来,就靠在椅背上,脑袋后仰,双手上伸,防止颈椎变形;他告诫开车人,座椅靠背上一定要顶个略硬的腰垫,不要紧急刹车,不然容易“回鞭伤”,造成颈椎错位、骨折;他叮嘱老年人,没事就练练“磕头”,不是求仙拜佛,而是借助磕头的姿势把颈椎腰椎胸椎慢慢拉开,这对脊柱侧弯变形等是最有好处的……

罗金印的容人之量也让病人佩服不已。有人在西医那里疗效不理想,来他这儿几次痊愈,气得直骂那家医院。罗金印连连相劝:可别动肝火。你想想,医生哪有不想给病人治好病的?只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嘛;也有病人听了他的诊断结果,犹犹豫豫不大信,非要去其他医院做核磁,他非但不恼还连声赞成:“也好,双保险,要去就赶早去,千万别耽误了治疗时机”……

现在的罗金印,每天早晨8点准时坐诊,风雨无阻地坐满八小时。名气越来越大了,他依然收着5角钱的挂号费,甘之如饴。人夸道:“你可是这北京城里最便宜的老专家了!”他只一笑:“怎么方便病人怎么来呗。做医生为了啥?‘无德不成医’,先得有德,再论医术。”说着,老先生指指一个病人送来的手书给记者看。尺素之上,赫然四个大字:敬天爱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