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今爱说的是“幸福”

2010-02-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柳路 本报通讯员张荼縻 我有话说

春节・记者走基层

2月10日,在贵州省遵义县年货市场,新民镇星光村王永碧(右)在选购春联。杨楹摄

春天踩着轻盈的步点,来到演绎过“中国革命转折”的城市――遵义。

“我经常看报纸、电视上的新闻,”遵义市遵义县鸭溪镇杨柳村72岁的农民陈金荣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我最关心的还是那老话题,就是怎么才能让我们农民钱袋子更鼓,得到更多的实惠。”

陈金荣一家有2亩3分地,以前一年忙到头也就收一茬麦子和一茬晚稻,净收入不足1000元。自从去年7月将土地以每年6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后,每年仅流转费就拿到1610元;老伴崔桂英和村里10多名农民一起,被村里的一家民营企业聘用,做些栽种、锄草、施肥等寻常农活,月收入三四百元;他自己还去县城一家企业传达室工作,每月工资六七百元。这样算下来,夫妇俩年收入少说也有1万元左右。

寒冬时节,在遵义县南白镇民主村,72岁的孙恒钊老人正和老伴坐在家里的火炉边,一说起每月能领到60元的国家新农保养老金,满是风霜的脸上乐开了花。“不用自己掏一分钱,养老金每月就准时打到银行存折上,我和老伴一个月加在一起能领到120元,日常吃喝都够用了,以后就不用向儿女要钱了。农民和城里人一样能领养老金了,这是党和政府给咱们农民做的大好事,做梦也没有想到。”孙恒钊老人高兴地说。

一直以来,农民基本都是养儿防老,听天由命,大病小病全靠拖,过一天算一天,晚年生活质量非常低。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遵义县作为全国首批、遵义市唯一一个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新农保试点工作于今年1月1日启动实施。和孙恒钊老人一样,全县大约有14万名符合条件的老人受益于此。

“如今,遵义农民爱说的是‘幸福’。”余庆县县长宋小路对记者说。他忘不了,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随

着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的实施,余庆县经济、社会、文教等方面都实现了较快发展,“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模式在余庆诞生,并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他忘不了,由于居民集中居住区域的建设,加快了余庆城乡一体化进程;他忘不了,2009年,余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多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全市平均水平。产业是基础,余庆县农业的产业规模尽管不一定很大,但一定是有特色的,无论是传统的粮食、烤烟、油菜、畜牧等,还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水果、蔬菜、苦丁茶、中草药产业,都注重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

“虎啸青山千里锦,风拂绿柳万家春”,湄潭县湄江镇的五保户游绍贵家新修的黔北民居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大红对联,寄托了主人的美好心愿。站在60平方米的新家前,这位山区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要不是政府支持,我可能这辈子也别想住上新房子。”游绍贵家过去的房子风大一点儿都可能刮倒,但去年得到了政府2.5万元补贴,修建了60平方米美观的新房。他自己除投入了价值4000多元的材料外,其他的政府全包了。这段时间以来,凡是去湄江镇观光乡村旅游的游客都会去游绍贵家参观。一拨又一拨的叩门声,游绍贵说:“那是幸福的敲门声!”

这些喜人变化,是遵义这个革命老区变化的缩影。近10年,遵义市有111万贫困人口脱贫。曾被称为穷苦“干人”的遵义农民,过上了越来越舒心的日子。

面对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遵义市委、市政府响亮地做出回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地建设,把产业基地建设与农民增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结合起来,今年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要达到4000元……”

这座历史名城的变化,是中国大地沧桑巨变的缩影;这片红色的土地,正在成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方热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