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众哲学》的方法论特点及启示

2010-0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在学术界,大家把艾思奇称为中国“哲学大众化第一人,思想方法论第一人,哲学教科书编写第一人,大师长期从教第一人”。这“四个第一人”,反映了艾思奇同志对中国哲学大众化的贡献。作为“中国思想方法论第一人”,艾思奇同志的方法论思想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
化,仍然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方法论是哲学的核心,回答的是人们以什么样的思想为指导、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大众哲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哲学方法论的典范。它的思想方法特点突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哲学走出哲学家的殿堂,让普通人都能看得懂,并指导自己的人生、工作和生活,这是《大众哲学》的思想方法特点所在。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艾思奇用最适于中国民众的思考方式、最普通的中国文字、最直白的中国语言来表述深奥的哲学理论问题。

在这个总的思想方法特点下,《大众哲学》的论述方法至少有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紧扣民众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来引发哲学思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1938年的第10版《大众哲学》中,在谈到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时,艾思奇在谈了“悲观主义、宿命论、唯物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之后,进一步以抗战的“速胜论”、“亡国论”和“持久战”三种不同的“抗战观”来延伸分析“世界观”问题;用蒋介石召开“国民大会”的伪装民主来阐释内容和形式问题等,引起了当时民众的普遍关注,收到了哲学大众化、现实化的极佳效果。第二是用日常生活的事物来解释哲学原理。艾思奇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反映论”;用卓别林和希特勒的区别来解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很形象、很直观。第三是用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事例来剖析哲学道理。艾思奇以“义和团运动”的义士相信神灵保佑、刀枪不入的愚昧行为为例来批判唯心主义;以杭州西湖雷峰塔的倒塌来说明“质变量变规律”;以岳飞既做民族英雄又服从封建皇帝最终致死来说明“对立统一规律”,使人感到哲学离我们并不远。第四是启发群众自身的感悟来学习哲学。艾思奇用“碰钉子”来启发人们办事情、想问题要尊重客观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就会“碰钉子”,使人对这一哲学原理的理解既形象又深刻。第五是用民间俗语、谚语来引导人们理解哲学。艾思奇用“天晓得”来帮助理解“不可知论”;用“无风不起浪”来阐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观点;用“饱汉不知饿汉饥”来说明不同立场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问题,等等。概而言之,《大众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述最深奥的哲学道理,用最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最抽象的哲学思想。这是在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方法论思想。

《大众哲学》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启示是:首先,必须紧扣时代的主题与任务。很多生活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人都说,他们是在《大众哲学》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就连作为共产党对立面的蒋介石也不得不说“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大众哲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威力呢?就是因为它紧扣当时的时代主题与任务来传播哲学。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成为时代主题。《大众哲学》从哲学的高度来阐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思想,指出什么样的抗战思想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抗战思想是错误的,从哲学理论上通俗易懂地论证了真理在中华民族一边,而不是日本帝国主义一边;真理是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一边,而不是在法西斯一边,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斗志,引起了时代的共鸣。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仍然要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与战略任务。

其次,必须以最浅显的语言、最通俗的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讲的是哲学与生活问题。它开宗明义,绪论的第一句话就说“哲学并不神秘”;“其实哲学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哲学的踪迹。”语言浅显易懂、道理简单明白,但表述的内涵却很深刻,不仅给人予一读即懂的感觉,而且使人豁然明朗,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到处都包含着哲学的道理,只要我们细细想,就能认识它。通俗化是大众化的基本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用现时代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并坚持的方法论思想。

第三,必须以中国人最熟知的事实为内容,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建构。理论的具体化,就是根据实践的客观现实来对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对于中国人而言,马克思主义是舶来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实现两个融合:与中国的文化语境相融合,与中国的现实语境相融合。什么是哲学?通俗地说,哲学就是事物内在的道理,是事物中包含着的能被人们认识和理解接受的道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通篇贯穿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但并没有长篇大段地引用马克思的著作和语录,而是以当时的中国人最熟知的岳飞之死、孙悟空七十二变、义和团、抗日战争等中国化的事例为内容,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这样的方式方法,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执笔:左安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