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聚卒练锐说“武德”

2010-0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芳 我有话说

特邀嘉宾:刘芳

刘芳,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军事伦理学等,著有《思维的薪火》、《中华武德镜鉴》等。他认为“中华民族的武德独具殊辉,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开拓、整理和研究中华武德思想和

实践,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武德,说的是军人从武、用武、尚武之德性。通俗地讲,就是军人从事军事活动的职业道德。它是一个观念体系和行为品质的统一体,包括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品质、人格等要素。它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内在依据和文化基因,构成为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精气神”的魂魄,因而被克劳塞维茨誉为是“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一旦武德的幼芽长成粗壮的大树,就可以抵御不幸和失败的大风暴,甚至可以抵御住和平时期的松懈。”

“武德”,历来是军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武德,既是我军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又是提升我军软实力建设效益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中华传统武德,其概念早在上古炎黄氏族融合时代就产生了。据《史记・五帝本纪》上说:“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振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黄帝不仅重视“武”,而且重视“德”,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尽管这里所言的“德”并非完全是武德,但能将此作为养兵用战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难能可贵的。对修德振兵思想阐述较为全面的是兵书《吴子》,其《图国》列举了历史上承桑氏和有扈氏之君因“修德废武”、“恃众好勇”而导致国家灭亡的正反两方面例子,说明在战火纷起、干戈扰攘的时候,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是强国辟土的正确之策。即一方面要修“文德”以利“人和”,具体是以“道、义、礼、仁”之“四德”去引导、治理和安抚民众。另一方面要治“武备”以强兵,具体是组建和训练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并以此为基础“聚卒练锐”,精选出能攻善守的突击部队。先秦以降,“武德”一词开始作为军旅德性的专用术语出现在文献典籍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的楚庄王的“武有七德”说,即“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与“德”二字联用,始见于《国语》:“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这里的“武德”就是特指军人从武、用武、尚武所表现出来的德性。后来随着武德文化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和深化。

武德是与战争相伴而生的。中华武德源于中华民族崛起的氏族兼并、融合的原始战争,其由战争所决定且为战争服务。《孙膑兵法》中就将武德的作用概括为:巩固内部团结统一的“粘合剂”,即“德行者,兵之厚积也”;克敌制胜的强大手段,是谓“德者,兵之手也。”

中华传统武德是以德治伦理为本、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其旨在强调以道德手段来处理军事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伦理关系。关于武德之“仁”的基本内涵和功能,集中表现在对外关系和对内关系的处理上。处理外部关系(即主要是与敌军、与敌国、与邻国的关系)所遵循的是“义战”原则,也就是运用武力手段解决问题。“义战”原则主要是指爱国爱族、诛暴伐乱、杀人安人、以战去战、上兵伐谋、善俘安降、兵不血刃、先德后武、和睦邻邦,等等。处理内部关系(即主要是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上下左右关系等)所遵循的是“人和”原则,主要是运用道德的手段来维系。“人和”原则主要包括和军爱卒、爱民保民、恤民安民、上下诚信、爱兵如子、赏信罚必、赏罚严明、师出以律、令行禁止、任贤使能、正心宽度、尚谦明恩、同甘共苦,等等。从总体上说,外以“义为上”,内以“和为贵”。武德本义上的“义”与“和”,都是“仁”的原则在军事领域的投射和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武德史,都是围绕着武德之“仁”这一核心和“义战”、“人和”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两大方面发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

中华传统武德所蕴含的“辞不忘国,先国后己”的爱国主义情操,“图国忘死,贞之大”的民族气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强烈忧患意识,“临军约束,则忘其亲”的大局意识和牺牲精神,哺育了历代忠贞为国的铮铮将士和民族英雄,成为中国军队、特别是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力量源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