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下之货仓”

2010-02-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鸿丽 我有话说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闽南都市泉州,在公元10―14世纪之间是中国最大、最昌盛的通商贸易港口,也是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作为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它创造了诸多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之最的神话。泉州当年的繁荣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成为中外史学家情有独钟的议题。近年来一批欧美学者称,那个时代的泉州是“天下之货仓

”。中外历史学家们对中世纪泉州的描述与欣赏并非虚美之言,大量的文献资料,众多的海丝史迹群,足以证明千年以前,泉州的确是一座令世人仰视的昌盛繁华都市。

宋代泉州经济高度发展,达到当时国际性大都市的水准。元?二年(1087年)十月,朝廷在泉州增置市舶司,这一机构的设立对泉州外贸经济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说1087年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后泉州经济不断发展,直至成为世界性的贸易大港。绍圣二年(1095年),永春知县江公望在《多暇亭记》中形象地描绘了泉州港舶辐辏、宝货如山的繁荣景象:“海船通他国,风顺便,食息行数百里,珍珠玳瑁、犀象齿角、丹砂水银、沉檀等香,稀奇难得之宝,其至如委。巨贾大贾,摩肩接足相刃于道。”市舶司设立后,还实行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发展海外贸易的措施,例如政和五年(1115年)在泉州设来远驿,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贡使人员,并拟定伎乐迎送,犒设津遣等则例,体现出一个贸易大国的风范。南宋宝庆年间担任泉州市舶提举的赵汝适,曾对诸国商贾进行调查考察,据其著作《诸蕃志》记载,当时同泉州有海外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达五十多个。

元代泉州海外贸易在宋代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据《梦梁录》记载,泉州是中国商船最主要的出海口,也是外国使臣、商人、学者来华最主要的入境口。而《诸蕃志》和《岛夷志略》则记载,宋元时期泉州成为计算我国与世界各地航线里程的起点。泉州开辟了至三佛齐航线,泉州港至西亚航线,泉州港至澎湖经台湾至三屿航线,泉州港至明州、高丽、日本航线。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应知刺桐港(泉州)即在此城,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是亦为一切蛮子(中国南方)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然后由此港转贩蛮子境内。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者,则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在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至正七年(1347年)到达泉州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泉州看到大船百艘停于港内,小船不可胜计。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记载:与元代泉州有过海外贸易的国家达到98个,物资品种达250种以上。元人吴澄称:“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可见,元代的泉州是当时世界船舶物资的重要集散地,用“天下货仓”来描绘宋元时期的泉州是名副其实的。

中世纪的泉州,比经济意义上的“天下货仓”更令世人嘱目的是其文化意义上的“天下货仓”,具体表现为“海丝”多元文化在泉州和平共处,融于一体的独特景象。大观、政和之间(1107―1118年)泉州设立了蕃学,它是培养外国人子弟和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学校。南宋时,来泉州贸易的外商“有黑白二种,”数量众多,为了便利外国人居住,照顾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泉州划出固定范围让外国人居住,这样的地方称为蕃坊。蕃坊中由外国人推选出蕃长、理讼师等自行管理,并由他们与当地政府进行日常生活和办理商务的联系。元朝时,居住在这座都市的居民,除了汉人和蒙古人外,还有来自阿拉伯、波斯、叙利亚、也门、亚美尼亚、印度、占城、爪哇、吕宋群岛以及遥远非洲和欧洲各地的人们。他们当中有商人、传教士、教徒、旅行家、水手、骑士,也有王子、贵族和使节。这座都市不免时有排挤和争斗,但更多的是相互影响和融合,不少外国人与当地人通婚,从此定居下来,他们的后代被称作“半南蕃”。如在泉州的阿拉伯后裔有蒲、丁、郭、金、夏、葛、马等姓,他们与泉州人民共同谱写了中世纪泉州文化融合的和谐乐章。北宋泉州建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长桥洛阳桥,南宋泉州所建的安平桥保持世界桥梁史上“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纪录长达数个世纪。修建两桥的费用绝大部分是商民募捐的,洛阳桥“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安平桥“因众志之和,资乐输之费”。这些民间资金相当一部份来自泉州的蕃商,他们热心公益事业,乐于为修路建桥出资出力。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说:“惟泉为州,所持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由此可见,当时泉州公共建设资金,主要来自蕃舶榷税。蕃客们不仅为泉州创造财富,而且为泉州贡献智慧与力量,而“楚材晋用”也反映了那一时代泉州人的博大胸怀。例如回回人蒲寿庚任福建、广东招抚使,兼管一切海舶事务;1281年印度教徒挹伯鲁马尔,在泉州港得到元廷的“御赐执照”,并被任命为“泉州港主”;1298年福建行省(省治泉州)平章政事是基督教徒阔里吉思(乔治);1349年泉州的达鲁花赤楔玉立,是畏吾儿人,出身摩尼教世家。“市井十洲人”在“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国际贸易大港和睦相处,共同勾画出泉州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风貌。

宋元时期的400年间,多种外来宗教与泉州的道教和民间信仰和平共处,融于一体。元代的泉州对异域文化在本地的存在和传播,视为正常现象,外国宗教文化与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文化等相互融合。例如佛教长期在泉州传播,且不断世俗化,成为泉州人的重要宗教信仰,泉州人对其他传入的外国宗教的教主,亦一律称“佛”,而外国宗教徒甚至也将他们的主神称为“佛”。元代泉州有六、七座伊斯兰教清真寺、三座天主教堂、多座景教堂和印度教寺、多座佛教寺庙、民间信仰宫庙和道教宫观。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摩尼教共处于一个6平方公里的城市之中,使得这座商业气氛极为浓厚的泉州城,增添了不少异国情调和文化氛围,并获得历史上仅有的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