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少数民族“非遗”亮相京华舞台

2010-02-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谌强 我有话说

青海省藏族扎木聂弹唱

2月27日,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的前一天,由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和天桥剧场拉开帷幕,将独具韵味而又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情,生动地展现在京华舞台。

此次调演活动是我国第一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举行的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新中国成立至今,曾先后举办过好几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但这一次同以往历次非常不一样,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意义非常大,调演不仅是对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检查和展示,更是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力推动,对于做好保护工作、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不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而且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生动体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文明历史画卷中一道道瑰丽迷人的风景。

此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将在从2月27日至3月30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由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余个少数民族、近2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约2000名少数民族同胞携手演绎,向首都观众生动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人风情。

本次调演活动由综合专场“多彩民族”、青海省专场“高原奇葩”、四川省专场“羌魂”、贵州省专场“侗歌声声”、内蒙古自治区专场“草原欢歌”、湖南省专场“潇湘风情”、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场“八桂风谣”、西藏自治区专场“多彩哈达”和综合专场“灿烂中华”等9台、共120个“原生态”的精彩节目组成。每台节目,都由调演活动主办机构在全国各地精心挑选,表演者进行了认真排练,节目原汁原味,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很强的欣赏性。

作为调演活动揭幕和压轴的两台节目,综合专场“多彩民族”和综合专场“灿烂中华”,荟萃了一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多彩民族”专场以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的7个省、自治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入选第一、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项目为主,包括朝鲜族农乐舞、满族二贵摔跤、洞箫、蒙古族马头琴、鄂伦春族民歌、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锅庄舞、玛纳斯等14个节目,生动展示了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的艺术韵味与文化魅力。“灿烂中华”专场融汇了甘肃、宁夏、福建、湖北、广东、海南、重庆、西藏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4个项目,充分展现了我国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

“高原奇葩”专场通过各具特色的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情满雪域”、“天籁之音”、“欢歌劲舞”、“花海飘香”和“彩袖飞虹”等色彩绚烂的篇章,赞美讴歌了高原腹地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神奇多姿的民俗风情。“羌魂”专场用生动迷人的歌舞展示了羌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羌寨风情,充分体现了羌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个性和民俗元素,表达了人们在传承、保护、弘扬羌民族优秀文化过程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侗歌声声”专场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贯穿全场,描绘了苗岭侗乡间的生动民俗风情。

“草原欢歌”专场将人们带进在富饶辽阔的内蒙古草原,让人们陶醉在悠扬激情的歌舞和热烈欢快的庆典中。“潇湘风情”专场展现了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八桂风谣”专场将壮族、毛南族、京族等少数民族的歌、舞、乐融汇在整场演出中。“多彩哈达”专场在朗玛、卓舞、堆谐、采盐歌等节目中,生动展现了雪域高原上源远流长的藏族文化。因不久前新疆下大雪,交通中断,天山南北的许多民间艺人无法离家赴京,原计划中的新疆专场不得不取消,新疆选派了两个少数民族节目赴京参加综合场演出。

在参加调演的节目中,绝大部分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还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羌年、以及朝鲜族农乐舞、呼麦、侗族大歌、花儿、玛纳斯、马头琴传统音乐等6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此次调演活动在元宵节前夕揭幕,既为正在欢度传统佳节的北京民众增添了格外的喜庆欢乐,同时,也将使更多民众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春节之际,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参加此次调演的表演者大多是来自基层的民间艺人、普通百姓和农民群众,他们的表演原汁原味,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将全面而生动地展示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人风貌,对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湖南省靖州苗族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