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经济:率先在应对危机中绽放新蕾

2010-03-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杨亮 李金桀 我有话说

仿佛为了迎接阳春三月的人大、政协“两会”,中国经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回升向好,绽放新蕾。

过去的一年,是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的一年。中国“保八”之战完美收官,不仅驱动了中国发展,更成为

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强引擎。

过去的一年,是情系百姓、为民谋利、时刻牵挂国人冷暖的一年。全民医保、新农保等政策相继出台,国家福利普惠全民的破冰之旅就此开启。

过去的一年,是夯实基础、继往开来、谋求科学发展的一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增长质量,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中国已做好了准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伴着春之序曲,中国经济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昂首阔步,踏上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新征程!

力挽狂澜,吹尽狂沙始到金

3月1日,元宵佳节第二天,安徽阜阳的张成林匆匆告别家人,踏上驶往上海的列车。“去年也是这时候出来打工。受金融危机影响,那时很多工厂歇业,找了很久才安顿下来。今年不一样,那边有四家单位都催着让我去呢。”

同一天,刚刚抵京的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步履显得格外轻松。“感觉肯定不一样!去年是带着困惑而来,不知危机啥时过去;今年是带着信心而来。”

不一样的旅程,一样的兴奋心情。过去一年里,无数中国人的生活与中国经济一道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回顾这一年,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枝独秀的亮丽成绩着实来之不易,给中国人民、给世界留下了太多惊喜和感叹。”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成贵委员的感慨发自肺腑。

一年前,小麦主产区遭受世纪大旱,能否实现粮食稳产成为悬念;一年后,全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对稳定物价和农民增收厥功甚伟。

一年前,中国经济长期倚重的出口陷入低迷,大量矿石堆积码头,国内最大的集装箱厂竟然一个订单都没有;一年后,本着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方针,30.1%的投资增长和15.5%的消费增长共同拉起了经济企稳回升的大旗。

一年前,众多沿海企业破产倒闭,千余万农民工离城返乡;一年后,“保就业”顺利完成,全年城镇就业人数同比净增910万人。

历经风雨洗礼,中国经济尽显“真金”本色,GDP呈现明显“V”型走势,全年实现8.7%的增速,大大高于世界经济1%的增长率――这也是50年来发展中国家首次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2009年中国经济各项短期指标已经实现探底回升,但年度经济增速同比前两年还是下降的。相信经过一年不断积蓄能量、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国经济总体增长无疑将在今年实现真正的触底反弹。”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委员信心满怀。

改善民生,春风拂面暖人心

早春时节,严炳卿老人领到了养老金存折。这位福建上杭县白沙镇的65岁农民从未有过地激动。

就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新农保试点正式实施,国家的好政策让农民能像城里人一样领退休金。

也在早春时节,武汉百步亭社区的居民领到了经济适用房的钥匙,居民们难抑心头欢喜。

这“喜”也刻在恒大集团董事长许家印委员的心里。截至2009年11月底,全国新开工和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廉租住房185万套。他说:“让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房,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也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无上光荣和历史使命。”

是的,除了速度,中国还交了一份关于温度的“答卷”――

2009年,新医改正式启动,摸索“看病难、看病贵”的破解之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教育改革破冰前行;调控房价新政密集出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性住房遍地开花,棚改户住新房旧地换新天;返乡农民工端上新饭碗,大学毕业生找到落脚点……

金融危机波涛汹涌、寒气袭人,但一笔笔“真金白银”给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温暖着百姓的心田。

这暖意,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委员那里,找到了清晰而有力的“注脚”――“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民生工程被列为扩大内需各项建设之首。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到7285亿元,倾斜力度前所未有。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诗卷上,民生遂成华丽一章。

这诗章虽平实,却叩动人心。在国际金融危机寒流袭来的时刻,民生投入为中国百姓筑起了抵御寒风的坚实堤坝。

这诗章虽朴素,却尽显中国智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诗章虽简单,却道尽了民生所指、民心所向的真谛。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加快转变,风清气正好扬帆

潮水退去,才知谁在裸泳;危机之下,企业境遇千差万别。

面对金融危机,龙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与合俊玩具厂――两个同在东莞给外国品牌做代工的企业,对发展方式的不同选择,最终导致命运迥异:前者不忘自主研发,在危机中屹立不倒;后者只做贴牌,在危机来临时轰然倒下。

“这既凸显出原有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也展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成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毛蕴诗委员说。

转变,关乎企业生存,更关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历经30载、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上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不断积累,并在危机到来时进一步凸显:农业基础仍不稳固,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出口和投资,资源能源消耗过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委员指出:“只有抓住机遇,成功转型,我国经济的发展才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放眼全球,世界各国纷纷加快发展转型步伐,积极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对中国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加快”二字,力重千钧!

过去的一年,一系列政策措施既着眼于扩内需、保增长,又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余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如甘霖雨露洒向各行各业,中国经济版图从此焕然一新;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新经济增长点层出不穷;自主创新投入不断发力,四万亿投资中,自主创新资金占比翻倍增长;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

这一切显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战略;这一切,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发展积蓄力量。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启了,共和国又一次开始了崭新的伟大航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