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放飞”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梦想

2010-03-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我有话说

“我是个大学教师,我喜欢我的学生们,更关心他们走出校门后的第一关――就业。看到连续几年就业形势严峻,我想,得为学生们做点什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柯惠新委员恳切地说。她递给记者一份提案――《建立农村大学生就业“放飞工程”,调动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农村大学生就业》。

多年的执

教经验让柯惠新委员认识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朴实、勤奋,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面临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农村孩子教育投入成本相对高、经济压力大,就业回报期许急迫,而相对较差的家庭经济条件,让他们无力参与更多专业拓展和技能培训。再加上社会资本匮乏、欠缺职场经验,导致一些孩子存在自卑心理,而用人单位也往往对农村大学生存在偏见与误解。种种因素相互叠加,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困难,为农村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提案里,柯惠新委员列举了自己和研究团队通过实际调研得出的结论。

怎么帮助这些农村里“飞”出的金凤凰们真正翱翔云天呢?柯惠新委员征求多方意见后,提出了一个设想:组建“农村大学生就业辅助机构(基金)”,从升学指导、在校培养、就业指导、经济保障等环节入手,多方施力、齐心协作,建立一个长效运行机制。“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放飞工程’,希望他们都能自信地飞起来”。柯惠新委员说。

翻开提案,看到的是对“放飞工程”具体功能的详细阐释:

――募集吸纳社会各界资金,建立专项扶助基金,对困难学生提供资金资助、无息贷款等帮助;

――提供教育规划、职业技能及素质培养,切实增强职场竞争力;

――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规划,提供实践、实习和工作机会;

――提供长期性、全程性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塑造健康积极的农村大学生……

“我相信,这个机构一方面能够切实帮助农村大学生,一方面也能改变社会各界对他们的片面印象,使他们的价值被肯定、得发挥。”柯惠新委员期待地说。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作为历经千百年积淀且传承至今的民族美德,孝亲敬老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突出优势,也是将人口老龄化世纪挑战转化为新发展机遇的有利条件。【详细】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专题视频。【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