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解决四个“脱节”

2010-03-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永林 我有话说

现在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快,但过去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储备较少,再加上高等学校培养速度跟不上,导致文化产业人才供需矛盾极为突出。就学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来说,主要是要解决四个“基本脱节”问题:

第一是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基本脱节。学校教育还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国家产业调整的脉搏,没有及时跟上国家文

化产业调整的政策,还没有建立起与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教育培养体系。从学校层面来看,尽管许多学校都纷纷设立了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招生数量也不小,但并没有很好地研究文化产业人才市场,而往往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来设置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和扩大招生的。比如,一般专业学生学费为5000元左右,而文化产业专业中与艺术相关专业的学费一般超过万元,许多学校并没有真正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实力和专业特色设置文化产业专业,而是因为收费较高,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一部分毕业时找不到工作,还有一部分没有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没有在文化产业领域就业。

第二是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基本脱节。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倾向。实践环节形式比较单一,操作内容比较小,一些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观摩,并没有真正做到实际参与。有的学校甚至以理论代替实践环节。

第三是师资质量与教学要求基本脱节。由于文化产业属于一个新兴行业,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有文化产业专业背景或文化产业专业出身的、具备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文化产业专业师资奇缺,现有的文化产业专业教师中具备相关技术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更少。另外由于高校对教师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存在不合理之处,比如高校评价教师业绩时科研指标是硬指标,实践应用能力指标是软指标,这导致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轻应用的倾向。

第四是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基本脱节。这表现为对文化产业性质和规律探讨不够深入,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文化产业研究队伍,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研究得很不够,因此导致目前文化产业学科和专业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够明确。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作为历经千百年积淀且传承至今的民族美德,孝亲敬老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突出优势,也是将人口老龄化世纪挑战转化为新发展机遇的有利条件。【详细】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专题视频。【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