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

2010-03-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朱伟华 我有话说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情况下,我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如温总理所要求,近年来,我们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发展的思维调整到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轨道上来:经济发展一帆风顺时,要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也要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的开场白。

记者:黑龙江省是如何坚持实行“民生财政”,落实“民生预算”,倾力打造“民本”政府的?

栗战书: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理念,让黑龙江在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留下了巨大的民生历史欠账。特别是急需进一步解决好医疗、教育、就业、社保、住房等问题,大幅提高全省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近几年来,我们倾力打造“民本”政府,坚持实行“民生财政”,落实“民生预算”,对民生的投入连创新高。2009年在省人代会上,我们向全省人民作出庄严承诺:“不管国际金融危机如何严重,即便是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即便是财政收入增长减缓,但对民生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能扩大不能缩小。”并以实际行动兑现了承诺,仅省本级财政用于民生的专项投入达到130.8亿元,提高了49.2%。

记者:黑龙江省以什么为载体,为全省人民谋取更多的福祉?

栗战书:为了尽快改变我省民生工作方面的落后面貌,我省从2008年开始实施统筹谋划并全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涵盖了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文体、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十个领域,赢得了全省人民的热烈拥护,还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肯定和表扬。群众的拥护、中央的肯定,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提高和改善民生的信心。2009年,我们在经济发展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不动摇,提出新目标、新措施,保持民生工作的连续性,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记者:黑龙江是如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促进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

栗战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既是兑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承诺的需要,也有通过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尤其后者在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大背景下意义更大,是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不管是“三棚一草”建设、还是“三供两治”建设,都需要有项目作支撑,都需要国家、地方,包括个人在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这就势必要对相关物资和劳动力产生需求,也就必然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岗位的产生,可谓“一举多得”。

记者:与改善民生相比,有些领导干部可能更重视经济发展,黑龙江是如何扭转这种观念的?

栗战书:打造“民本”政府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和追求之一,其主要标志,就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是区别于以往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或者以“GDP”为中心的显著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任务,摆放在重要位置,彻底从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或者漠视提高和改善民生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我们把提高和改善民生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将各地各部门提高和改善民生的成效,作为检验政府执政能力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之一,实施一票否决,坚决杜绝“GDP”至上的行为,让那些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高和改善民生成绩卓著者得到表彰和重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