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维也纳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010-03-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强的势头,除了在欧洲比较叫座的中国杂技和中国武术,中国民乐、中国艺术家的音乐会,也雨后春笋般在欧洲涌现。

维也纳是欧洲的文化之都。我到维也纳一年多,从维也纳大学小礼堂、维也纳科学院礼堂、维也纳市多功能体育馆,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不同场地,都

接待过中国文化团体的演出。其中仅在“金色大厅”的演出就有十来场。应该说,这些演出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加强了当地华人与祖国的情感纽带,为推动中国的民间外交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过,从提高“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效果看,目前尚有不少待改进之处。今年1月底至2月初,6天内就有4个从国内来的艺术团到金色大厅演出。来的人多了,艺术水准自然良莠不齐,这对真正高水平的团会形成某种冲击,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会产生某种消极影响。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国内主管部门要加强统筹策划,防止一窝蜂;二是舆论宣传不要“神化”金色大厅。

金色大厅的音响效果是一流的,但在金色大厅演出的人并不都是一流的。来演出的团体应该寻找适合自己节目的演出场地,不要“非金色大厅不演”。金色大厅的舞台是台阶式的,适合乐团演奏,但不适合跳舞。有些国内来的团体硬要表演舞蹈,这不仅影响舞蹈水平,稍不注意,舞者还会摔倒。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了解世界文化的管理和运行规则。以金色大厅为例,其一年有500多场演出,最多时一天演出4场,其中约2/3纳入金色大厅演出季,其余面向社会。如企业、工会可以去包场;外国的乐团、音乐人也可去租借场地。从中国来的演出,凡未纳入金色大厅演出季的,并不是中国音乐不行,而有些是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按常规,金色大厅演出季的曲目提前18个月就要排定,提前一年开始做宣传。但国内来的演出团体,从批准到出来最多只有数月,不可能插入演出季。

此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应培育在国外能叫得响的曲目。这些曲目不能舍弃民族特色,但也要兼顾国际因素,要让外国人听得懂、愿接受。应该说欧洲观众对中国音乐的了解不多,当地人耳熟能详的中国曲目只有《梁祝》和《茉莉花》。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育一些好曲目,用交响乐、用西方乐器来表现中国音乐,其中有几首是出国艺术团必演的曲目。经过几年,就可在国外观众中留下印记,谈起中国音乐,能联想起某段旋律或某个曲子。奥地利施特劳斯父子的经典曲目,就是在新年音乐会上反复演出,才在全球越来越出名。现在,全球同时观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人有10多亿,这就是文化品牌的力量。

国内有许多文艺创作类的奖项,每年有很好的作品参赛,可以成为打磨精品的原始产品。但这些作品赛后常被束之高阁。一件艺术精品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打磨才能完成。应该完善这些有基础的作品,进而形成中国的“音乐名片”。

文化品牌、海外文化市场的培育,应突出内涵、强调历史积攒和文化底蕴。近些年,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不少,有些能引起当地强烈反响,但也有相当部分影响平平。这与曲目编排有很大关系。有些曲目太强调“以我为主”,结果成了“一厢情愿”。日本、韩国的卡通片能走向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卡通人物、卡通故事具有某种国际元素,很难将这些人物与故事只与某个国家结合起来。这些成功经验也许值得“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借鉴。

(本报维也纳3月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