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诗意的笔墨 超越的境界

2010-03-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卢新华 我有话说

方济众先生是“长安画派”的一位重要艺术家,也是我国现代中国画的一代大家。他以自己的艺术风格阐释长安画派的思想和精神,用新的笔墨语言和形式,把中国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方济众先生认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手艺,决不是技巧,更不是艺术。”从这点看,他是一个重艺术功力的艺术家。但他又不是唯技

术派,他是以精熟的笔墨技巧将笔墨形式推到庄子“技近乎道”的境界,走向无法之法、自然天成的境地。所以他的笔法质朴、轻松、自由,看似无法却有法,自成一体,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笔墨的新境界,拓宽了中国山水画表现的领域。

早在50年代,方济众的作品《云横秦岭》、《最初的道路》、《秦川一角》已显露出艺术大家之气和开拓创新的意识。严谨的构图和造型,高远的视觉中墨与色相拥,西方绘画的色彩语言表现力和图式的视觉冲击力被他悄悄引进了中国山水画的诗意表现形式中,呈现出壮丽的诗意。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山水画中不可多得的史诗性风景画。

1961年长安画派诞生后,他的笔墨语言受到世人瞩目,笔墨和色彩的微妙变化与笔意结构融为一体,飘忽闪现的西方色彩视觉形式渐渐强化,笔意的力度和节奏逐渐显现出来,从中可以看出他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宋元山水之精髓和西方风景画,特别是印象和表现主义绘画的美学特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融合中西艺术精华的实力,但也有明显的长安画派的风格特征。他注重生活感受,为情而动,为情而写,注重吸取传统艺术精华,不受传统清规戒律和他人的羁绊。敢于超越、锐意创新,笔墨境界不断提升。

但是,方济众先生的作品真正具有“方家”的样式和风格,则应该是在他“文革”时期“劳动改造”八年以后发生的。八年的陕南生活,他走遍秦岭、巴山、汉水,从自然万物变化万千的生活之境感悟笔墨的诗性。他开始从对社会生活大主题的关注转向对自然万物的美的本质的揭示,转向对内在精神的体悟和人格境界的超越。

1976年方济众先生的《忆延安》组画,是这一时期他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这组作品充满生机,色彩亮丽厚重,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当时在全国美展一展出,立即引起很大反响。这组作品的问世,不仅展现了方济众先生的个人笔墨形式和艺术风格的新境界,而且意味着他从长安画派风格转向具有个人风格的民族新风景画的开始。

70年代后期开始,他的作品中已很难再看到长安画派的创作语言和图式,繁杂、松散的笔法,大主题,大结构,理性的构架以及用色的慎微渐渐隐退,代之以内在人格的关照和精神境界的张扬、笔墨语言结构与主题诗性的强化。他更讲究骨法用笔和书法中锋的千变万化,讲究笔意收放的运动节奏和力度,强调一个“写”字。80年代以后,这种表现形式达到极致。从《汉水巴山是旧乡》、《黄河岸边》、《草地黎明》、《一行白鹭上青天》、《山乡初夏》、《残阳如血》、《山野的春天》、《万山红遍》、《秋林山溪》等代表作,可以看出“写”的生命运动节奏,将墨与色、形与意、神和气贯穿在音乐的旋律中。画面中笔笔相抱、相拆,墨与色相互碰撞又相互包容,干湿浓淡相生。色即是墨、墨即是色,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自然带出淳朴、厚重、天道自然的壮美,表现出色之明媚和华丽,墨之润泽和苍茫。它优美,却又有苦涩的意味;它优雅,却又有质朴的乡土气息;它简约,却又有用笔之精微;它生活气息浓郁,却又是心中之画。他强调笔意的生命节奏,墨与色的生命交合。这是经过精神洗礼,思想涅磐,灵魂彻底超越后才能达到的笔墨境界。从他作品的饱满构图、笔触结构、运笔节奏和镂金刻石的笔墨力度,可以看出他重气韵、形神和笔意的生命节奏,力戒刷、描、涂、抹的媚俗,很好地把握了壮美与苦涩,优美与甜俗的界线。

综观方济众先生的艺术创新道路,我们可以看出,他走的更近乎于中体西用之路,用稳健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推进中国画的革新。我想,一方面是由于他留恋中国画的艺术精神,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情结和他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另一方面是他对西方绘画的图式和色彩视觉形式的魅力有着剪不断的情丝。前者似乎是他的“宠儿”,后者似乎是他的“情人”,二者都让他割之不去,舍之不得。因此,他始终在与自我博弈,苦闷、犹豫、徘徊、孤独伴随着他一生的探索。这也是中国画创新的艰难之处。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他的作品虽然是以中国新山水画表现形式为主体的,但时而也会出现以中国笔墨表现的西方绘画的图式,甚至有印象派的风格意味。这种趋向到他的创作后期越发明显。如《红柳滩外好荷花》、《海日》、《天山牧歌》、《宿舟图》、《渔村》、《沙海行》、《胜似江南鱼米香》、《雪后》、《沙窝子》等作品,都是他在创建理想的民族新风景画图式过程中,自我博弈的产儿,也是他在创新探索过程中守护传统,开拓创新的矛盾心境的见证。所以他要让自己不断超越。正是这种中西文化撞碰,情感矛盾过程的不断超越,最终形成了他现在的艺术样式和风格,从而推进了中国画的革新,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笔墨语言。

80年代中期是方济众先生的创作高峰期,这时他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形式和风格,并在中国现代山水画领域独领风骚。但“心随帆影过长空”的境界,却使他不为世俗名利所累,他还要超越自己,决心与长安画派的风格拉开距离,与生活原型拉开距离,与当代流行画派拉开距离,再重返生活,认识生活,重返传统,认识传统,抛弃自己的“面孔”,再度变法,让长安画派的精神发扬光大。这是艺术大家的境界,也是自我博弈后的彻悟。

看方济众先生的画,似乎是在读中国画创新的历史文本,观精神世界的图景,游弋诗意的精神家园,他对艺术的虔诚态度,他致高致远的人格境界,他忘我的探索和开拓精神让人充满深深的敬意。随着历史的推移,他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将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

(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