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疆吐鲁番发现两千年前姑师墓葬

2010-03-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出土了世界最早的假肢

●保存最完好的新鲜小麦

●十分奇特的两小孩合葬

●奇异的木床罩和木冠饰

本报乌鲁木齐3月17日电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发生了――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下的胜金店墓地里

,近日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大批完整而新鲜的小麦,世界上最早的假肢,奇异的木床罩和木冠饰,还有十分奇特的两个小孩的合葬墓。

根据测定,这批墓葬距今在2050年至2200年左右,墓主人应为姑师人。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对姑师文化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此次发现有着重大的意义,也为历史上中原对西域的管辖及其交流提供了更多的重要实物证据。

考古人员在4号墓葬发现一件看似木桨的东西,引起人们的猜测,一时无法确定它的具体用途。当同一墓葬中一根左腿膑骨、股骨和胫骨长到一起并呈80度角的病骨被发现后,考古人员才明白:这是假肢。病骨的出现说明这个墓葬的主人是瘸腿,必须依靠安装假肢才能行走,这反映了姑师人的生活智慧。假肢是由杨树木做的,上面系了牛皮绳,两边各系有7个穿皮条的孔,顶端有两个孔,“可能是为了固定在腿部上下活动方便,有可能上端还有皮套,便于手控行走。”考古人员分析道。假肢的上部与大腿接触的部位磨损很厉害,说明它曾长期伴随主人的生活。最奇特的是假肢的脚底的构造。它呈圆柱形,顶端有一个砍削过的牛角,上面又固定了一个马蹄,显然是为了下地时增加附着力和耐磨性,在雨雪天气还能起到防滑作用。据考古人员查阅资料发现,此前国外只出土过一件脚趾假肢,且年代比胜金店近得多,由此他们认为:这个假肢全世界目前只有这一件。

在7号墓葬,考古人员清理了表层的泥土后,厚厚的麦秆数量让他们惊讶。这些麦秆足有10厘米厚,有的麦秆上还有完整的麦穗,呈金黄色,其新鲜程度如同刚刚从地里收割一样。在麦秆下面是15到20厘米的骆驼刺,下面才是完整的墓葬。考古人员分析,这些麦秆是用来充当铺盖墓葬的填充物的。联想到在该墓地其他墓葬里出土的石磨盘和木镰刀,他们认为:“小麦在当时的吐鲁番盆地已得到大面积种植。这一时期有可能是该地区古代民族从游牧向农耕逐渐转型的时期。”因为胜金店周围地下水资源丰富,具备大面积农业种植的条件,那这里是否是姑师人当时的主要生产农作物小麦的产区呢?或许它的出土为西汉王朝在吐鲁番盆地经营屯田找到了实物证据。

在5座墓葬中发现了长方拱弧形床罩,其中两件保存基本完整。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永兵认为:“在吐鲁番盆地、新疆乃至中亚地区古墓葬中尚属初次发现,世界也未见报道。”9号墓葬里发现的床罩是用带毛的牛皮条和柳树枝捆扎而成的。床罩底座木棍较粗,用榫头卯眼接合成长方形木框。从床罩上覆盖着毛毡来看,床罩的样式有可能代表着墓主人生前所居住毡帐的形式。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木棺的雏形,由此导致木棺的流行。

13号墓葬是夫妻合葬墓,男女各戴不同的木质冠饰。两人还都佩戴弯曲的珊瑚坠金耳环。珊瑚色泽粉嫩透亮,耀眼夺目。这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也是首次发现。由于木冠饰有一定的重量,专家分析应该只在参加重要礼仪时才佩戴,加上死者身著华丽服饰,因此推断墓主人应该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夫妻合葬说明:“当时的姑师人正由原始氏族社会向一夫一妻制转移。”

20号墓里是两个穿皮大衣的小孩并排合葬,尸骨完整,系带扣的腰带,一个年约十二三岁,另一个年约八九岁。在大小孩身边还放有一把弓,由此判断他应是男孩。小一点的小孩戴有绿松石珠子串成的项链,珠子只有小米粒般大小,非常精巧。专家推测应该是女孩的饰品。

另外成套的弓、箭和弓套箭囊也是胜金店墓地考古发现的一个亮点。这些弓、箭和弓囊制作工艺繁复精湛,表明当时的制作工艺技术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新闻背景

2006年春夏之际,312国道吐鲁番至鄯善段复线工程队在修路施工时,挖掘机在胜金店路旁的山坡上无意间挖出人骨和器物。第二年,由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永兵担任领队的考古队开始进行抢救性清理,并取得重要成果。

胜金店墓地位于吐鲁番市胜金乡胜金店村南郊,胜金店水库与火焰山之间的坡地上。墓葬保存相当完好,没有发现盗墓痕迹。对保存如此完好的墓葬问题,张永兵解释说,由于墓地有坡度,历年洪水冲刷所夹带的泥沙在墓地上积滞,等于每次洪水都给墓地留下新的保护层,所以才有今天如此规模完整的展示。

墓道中填充的麦秆。

出土的女性木冠饰。

(照片由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提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